《關於豆腐》
數天前“忘年交”嚴校長寫了一篇“豆腐菜,豆腐诗”發給本人拜讀一翻,文章之內容畢源於生活中的閱歷與見識,更有其善意之建議,拜讀過後心有感恩借周日便抽空寫一文關於豆腐之隨筆,以作回敬。
豆腐最早起源於西漢時期。相傳是在公元前164年,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在安徽省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用石膏來點豆汁,因此發明出了豆腐。
想起一個段子,兩個人在一起閑聊.其中一個問:哥們你說做什麽生意保險掙錢?
另一個人回答:做什麽生意? !
我看做豆腐最保險,做硬了是豆腐幹,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即使賣不出去也不怕,最後放臭了還能當臭豆腐賣!!!!!.....
雖有嘲諷之意但亦說出了豆腐之數樣狀態。
現在的豆腐制作過程包括:
1、大豆挑選→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鹵(石膏懸浮液)→壓榨成型。
2、過濾過程采用濾布過濾研磨豆漿中的豆渣,使豆腐口感更加細膩;
3、豆漿點鹵後形成絮凝沈澱,豆漿逐漸稀稠起來,形成糊狀、塊狀(豆腐花);
4、將此豆腐花裝在一定模具中進行壓榨,脫除多余的水分,成型為塊狀豆腐,該壓榨過程實際也是一種濾過程,壓榨的水分多則得到老豆腐,壓榨的水分少則得到嫩豆腐。
豆腐好處,豆腐助人長壽。
俗語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中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磺、燒酒毒等。
而在西醫看來,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異黃酮。其具有益氣、補虛、降低血鉛濃度,保護肝臟,促使機體代謝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於健康美和智力發育。人們常吃豆腐對於血管硬化、骨質疏松等癥有良好的食療作用。
豆腐壞處,豆腐傷身 大量服用,人受不住。
美國醫學專家指出,豆制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沈積於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除此之外,由於豆腐中含有大量植物性蛋白質、皂角甘、票呤,而老人消化、排泄系統又整體較弱,因此,多吃豆腐往往會造成消化不良、腎功能減退、痛風發作等疾病的發生。
豆漿、豆幹、鯽魚燒豆腐等運用豆腐作為飲食的數不勝數,而的確,豆腐不僅美味,還對人體有一定幫助。但豆腐雖好,人們仍需慎重,一天食用量不可過多。
豆腐確有可愛之處:
一來,豆腐本身營養豐富。研究表明,它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除此之外,它還含有動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因此享有“植物肉”的美名。
二來,豆腐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已經發展成為適合各色人等口味的“百搭菜品”,從麻辣香酥的麻婆豆腐,到清新爽口的小蔥拌豆腐,從一個味蕾極端滑到另一個味蕾極端,這期間囊括的不僅是國人廣域的口味,更是中國流傳千年的飲食文化。
三來,這似是無味,但無味勝有味的豆腐倒還有著那麽點禪意。
有“食神”之稱的著名美食家、專欄作家蔡瀾先生曾直言不諱地在文章中表達自己對豆腐禪意美學的感悟,他認為,在中國的所有美食中,豆腐,是最接近禪意的一道佳肴——
“寒冬,大雪。在寺院的涼亭中,和尚捧出v個砂鍋,底部墊了一片很厚的海帶,海帶上有方形的豆腐一大塊。
把泉水滾了,撈起豆腐蘸豉油,就那麽吃。刺骨的風吹來,也不覺得冷。喝杯清酒,我已經進入禪的意境。”
自號“龜巢老人”的元末學者謝應芳就為豆腐取了一個花名,叫做“素醍醐”,“醍醐”即佛家的醍醐灌頂之說。據說,當謝應芳與高僧共同品嘗豆腐之時,他逐漸體悟到豆腐“雖無肉料之味,卻有肉料之功”的變通之妙,感到“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
明末清初詩人尤侗自幼研習佛法,他曾提出“豆腐戒”一說,大戒有三,小戒有五,其中,味戒、色戒、聲戒是為大戒,賭戒、酒戒、足戒、口戒、筆戒是為小戒。在他看來,人的欲望總是難以戒斷的,但如果長期食用豆腐,倒是能達到清心寡欲的目的,因此“非吃豆腐不能持此戒也”。
不僅是文人雅士將豆腐視為參禪的道具,就連佛家也將制作豆腐視為一場修行。在佛家看來,豆腐的成型就是悟境的轉化。顆顆分明的黃豆經過痛苦的壓榨與碾磨,化為一股濃郁的漿水,就像悟道的第一重悟境——在紛紛雜雜的塵世沈靜下來,參悟人世,雖進入一定境界但仍有所困擾。
妃子笑於珠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