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的第242天,已经成为习惯,不会再为了想不出来文字而纠结,只去寻找想要表达的感觉。
可能是我确实太注重形式了,会为了寻找写作的地点到处去找咖啡馆,结果寻找就用去了大半天的时间,到了那里,只想要喝点什么,吃点什么,掏出手机留个影,然后又带个空空的脑袋回去了。还有一段时间,特别想要在属于自己的设备上记录些什么,然后苦思冥想,换了手机,换了pad,想要排版成理想的效果却没有电脑上方便,为了等我的笔记本,应该说是等到可以奢侈得买个笔记本的时候,大概又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笔记本到手了,却想着应该给自己整一个更好的小“狗”窝才能开始写作。不过这次真的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那些逝去的时光,太形式主义了,用自己的话说是太“作”了。啥也没留下,却被那些所谓的想象打扰着。
这两天在读《行者无疆》,想要笑这位余先生太调皮,一路上什么都研究。研究房子、研究历史人物、研究井盖、研究下水道、研究美食、研究生活习惯,甚至连去个咖啡馆,明明已经打扰到别人,却还要把那些被打扰到的人拿来研究一番。就是因为人家并没有意识到被打扰。这让我被余先生的研究精神所打动的同时,更对他研究的对象有那么点肃然起敬的感觉。我想这个应该就是宁静于心的表现,更是一种专业享受,或者说是享受专业的态度。
尊重别人正在从事的工作的正当性,因此不必警惕;尊重别人工作的不可干扰性,因此不加注意;尊重别人工作时必然会固守的文明底线,因此不作提防。
他们并不是对周围的一切无知无觉,只不过已经把这种知觉泛化,泛化为对城市神韵的享受。这种泛化的知觉构不成对他们的具体干扰,却对他们极其重要,无迹无形又有迹有形,成了他们城市文化活动的背景。
这里就出现了一种生态悖论: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