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各学校应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应用真正重视起来,落实信息技术育人的内容,实现育人目标。
一、全市中小学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是从2005年开始的。这一年是两级人民政府分步投资,使得农村中心校、城市的小学4年级以上学生,以及初中学生、普通高中学生都开设计算机课。这个时候,农村的村级小学1至6年级学生和已开设计算机课学校的1至3年级学生,因为没有课程计划,再加上计算机和教师缺乏暂时没有开课。2008年,全市的村级小学4年级以上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课,并且进行网络教学和学习。
由于计算机教学还刚刚开始,没有接入宽带网。从设施到教师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需要。在政府投资计算机之前,个别学校有与电脑商联合办学的,组织学生学习一点计算机知识,但都是学生学习自己花钱。在那个特殊时期,为学生认识计算机,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设施不足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很长一段时间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也可以说,政府正在不断增加投入改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其中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作为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依据;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便更好满足学生升学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开始的时候,由于人们意识上的差异导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来是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得力助手,校长对此认识不高,教师对此认识也不高,家长对此甚至产生误解。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已经明显出现了应试教学倾向,不升学的学生想学,有的学校不开课。考试前开课了,教学的对象是升学的学生。重视程度不同,应用水平就不同。有的学校的做法,没有面向全体,对待学生的教育是不公平的。当然,国家的课程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学校之间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发展就不平衡,因而,就容易导致其他方面的新的不平衡,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
在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每当提到教育的信息化,我们的校长总愿意说,投入了多少资金买了多少设备。硬件建设固然重要,软件建设更重要。软、硬件是相辅相承的,硬件是信息化的基础,软件是信息化的关键,应用是信息化的目的。校长重视硬件建设是不可厚非的,因为目前硬件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这里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也有对计算机的使用意义没有真正理解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又一问题。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个人认为,等待是没有用的。等待政府给学校的硬件配齐了再开展工作,这样就太被动了。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设施配备得齐与不齐是相对的。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更好的应用现有的设备,发挥其应有作用是学校应该做的,也是解决学校面对信息技术问题的有效办法。在诸多矛盾并存的情况下,搞好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主要矛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政策依据和行动纲领。每一所学校务必按照本课程指导纲要培养教育学生。这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一项必然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这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基础学科范畴,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基础学科就像语文、数学一样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是我国第一次用信息素养一词表述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校长和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有正确认识。怎么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通过学习有了粗浅认识,把搜集到的信息和资料简单整理如下,便于学习交流(网络资料)。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我国的学者对信息素养也有认识。许世红在谈信息素养时认为,信息素养从技术层面讲,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信息素养包括五方面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明确任务和要求,各中小学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以落实,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课程任务和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美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网络资料):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探求和创建信息。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阐述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理念之一是: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必需摆上重要位置,这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学校应该立足当前,着眼于学生的一生,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立足当前,就是要研究上好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兴趣,真正懂得信息技术对人的发展、人的生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知晓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信息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还要立足长远,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对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关于这方面,前面已经做了阐述。有了先进的思想意识,就有积极的行为。在诸多因素并存情况下,校长的意识和行为最为关键。校长不积极倡导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就没有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关键看校长的思想意识。
二方面是,教育好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这一点必须保证课堂教学开足课时,学校不能将信息技术课时改为上其他升学学科的课程。然后,要在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抓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应该象抓其他学科教学那样真正重视起来,纳入其他学科教学的管理之中,实现从可有可无不被重视,到没有不行不好不行真正重视。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承的,没有很好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很好的能力提高。
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要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去做。
三方面是,组织和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发现许多学校对于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做得脱离了实际,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来上,其余时间把学生与信息技术隔开,不让学生使用计算机,不允许学生上网,怕学生登陆不健康的网站,怕学生玩游戏,怕学生上网影响文化课学习,等等。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种做法也不一定合适。正因为如此,家长对互联网也有偏见和后怕。大都都认为互联网好,但是又都怕互联网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其实,从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什么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学校的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互联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减少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向。
学校要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每学年组织信息技术比赛1至2次。把学生愿意玩游戏的兴趣迁移到信息技术学习研究上来。制定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制度,以此约束教师行为,必须组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如每周都要有目的的安排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习一次等。就是说,信息技术课是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但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和配合。如语文自习课有学生需要在网络教室学习,就需要语文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共同完成。现在已经实现“班班通”了,所有的学科课堂教学要使用信息技术,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随时要应用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过程增加了信息技术要素,也需要学科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四方面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加以落实。“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目标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坚持长期培养,坚持科学培养。要保证课堂教学各项任务的完成,保证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培养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按照课时计划的要求,保证课堂学习目标达成。
在信息技术活动应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校应该不断加强载体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鼓励学生业余时间使用计算机。学校应结合本学校工作实际开展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知识、技能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在使用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正确兴趣。
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有关计算机知识比赛。充分给予有特长的学生发展空间,激发这些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各种比赛都应该在学校的有意识的教育中,而不要随意组织比赛。提倡比赛,要处理好与其他活动的关系。比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O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二O一八年五月七日 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