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24个比利》与《比利战争》——人格分裂纪实小说书评

《24个比利》与《比利战争》——人格分裂纪实小说书评

作者: 哲道禅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16:15 被阅读285次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承受。只要闭上眼睛,所有难以承受的痛苦都会过去。”

父亲自杀身亡,八岁的米利根受到继父强暴和百般虐待,这让他一方面想逃离这个世界——多次自杀未遂,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的拉扯,将他撕成了碎片……

1977年,米利根犯下三宗性侵罪,被逮捕归案后,竟然对所犯的罪行毫无记忆。经专业医疗机构鉴定,证实比利患有严重人格分裂,其人格竟然有24个之多!虽然法庭据此宣判比利无罪,却必须送入指定医院接受强制隔离治疗。

比利(他的核心人格)是个演技高明的骗子,还是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他在监狱和精神病医院里又遭受了哪些残酷的折磨?他的24个人格是如何转换的?他能够完成人格的融合而彻底痊愈吗?

继《24个比利》后又读完了《比利战争》,据介绍,后一本书在美国是禁书,目前只有中文、法文、日文版(真的假的?),甚至卡梅隆想执导不被允许,莱昂纳多想出演不被允许。好吧,不管真假,书很好看,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电影《拥挤的房间》小李主演)

“24个比利”是个个例,我想提一个更常见的问题: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有多少人能够有意识的呵护、培养儿女健康、完整、独立的人格?

回顾我们的父辈,他们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简单粗暴。原因有三:1、生活压力巨大(政治高压、动荡不安)、生存条件恶劣(居住环境促狭、物质极度匮乏);2、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是主旋律,加之孩子又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细微而敏感的心理感受(能吃饱喝足有衣服穿就不错了,“小孩子懂什么”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记得王朔提起他的父母,印象中“一个是军大衣,一个是黑呢子大衣”;3、只教怎样阶级斗争,不教如何培育儿女,尤其是强调仇恨,反对爱的教育,搞得个个苦大仇深,很多人甚至连笑都不会了,在单位必须谨言慎行、假大空套,回到家便粗言暴行、原形毕露,借此发泄内心的焦虑和压抑,孩子变成出气筒,成为家庭暴力的牺牲品。

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虽然或多或少都会延续这种流毒,但是毕竟各个方面都与以往大不相同,我们的孩子相对来说就比较幸运了。可是,这还远远不够。我说过,很多工作没有经过培训拿到资格证,都没有权利上岗,比如:电工证、司炉证、驾驶证。可是,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我们都是“无证上岗”。一个是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一个是如何做父亲如何做母亲。几乎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悟性高的再加上自我反思能力强的,孩子就能比较健康快乐地成长,夫妻关系也会比较和谐恩爱。摸来摸去摸成浑水的,轻则鸡飞狗跳、污七八糟,重则一拍两散,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无辜而无助的孩子最深受其害。有的一方虽能单独培养出智商情商俱佳的优秀儿女,然而婚姻的失利总是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何帮助这样的孩子重建对婚姻的信心,不再克隆父母的行为模式,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家庭问题,所有的家庭问题都是教育问题,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是人格养成与价值观塑造的问题。

回到这两本书,有两点很有意思:一是美国的官僚体系与医院黑幕同样令人愤怒,但是他们有与之抗衡的力量,那就是独立媒体和人权律师。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没有安全感?因为公检法的力量太大了,律师的力量太小了,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律师也是公检法的一部分,只不过不穿制服罢了;二是美国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心理健康管理局”,由此可知他们对人的心理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而我们在几十年前还不认为孩子有独立人格呢!“棍棒下面出孝子”“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曾被很多人奉为真理。

当比利人格完全融合并重获自由之后,他和本书作者来到自己童年时的噩梦之地,在经历了无比痛苦的回忆之后,比利原谅了这个强暴他长达五年,并以各种令人发指的手段凌虐他的继父。因为他在想“我的继父小时候是否也遭受过虐待以及怎样的虐待,才能把愤怒残暴地发泄在我身上?”他终于明白了:“遭受虐待会把一个人变成施虐者。”所以“必须从心里宽恕伤害过自己的人。”对于继父“我要让他知道我已经原谅他了,那么他的灵魂也就可以原谅那个小时候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宽恕也许可以一直上溯到过去并改变未来,人们必须停止相互伤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4个比利》与《比利战争》——人格分裂纪实小说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tn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