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坚持写
【书评】1个肉体24个人格

【书评】1个肉体24个人格

作者: 偃思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21:31 被阅读84次

    《24个比利》是由美国著名作家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所撰写的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关于这部小说的四个思考

    1.“假想玩伴”

    2.比利是否值得赦免

    3.如何使自己完整

    4.我们该做什么?

    图源网络

    连续强暴案发生后,警方依据受害者的描述很快便抓捕了比利。

    随着公设辩护律师们对比利的了解,他的多重人格分裂症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获知,亲临与比利各人格交谈现场的人们,或多或少都对比利的多重人格分裂症减少了怀疑。

    当比利幼年惨遭虐待的经历也被相关人员得知后,确信比利具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人们,与认定比利应当直接为强暴案受罚的公众,就比利是否应当免于受刑而接受治疗产生了分歧。

    书中比利的原型    图源网络

    在比利身上出现的天差地别的各人格,起初由一个名为亚瑟的人格在“家庭中”进行管理。亚瑟与雷根——担任守护者,负责在危险时不惜以暴力手段保护“孩子们”的人格——决定谁能占据比利身体的主导。

    其他人格中,有人擅长电子,有人擅长绘画,有人负责逃跑,有人负责承受痛苦……

    他将扮演由该书改编的电影《拥挤的房间》  图源网络

    医生们曾试图帮助比利融合各个人格。起初,他们发现并不能成功,却对原因不甚明了。直到被驱逐的“讨人厌的家伙们”被人们悉知,比利人格的融合才真正看似有了可能。然而,这还仅仅是看似。事实上,直到小说的结尾,比利都没能成功融合24个人格为1个完整的人格,他和他的人格们也对此厌倦而放弃了希望。

    书中比利的原型  图源网络

    这部小说引发了我以下思考:

    1.“假想玩伴”

    比利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或许并不常见,但与其相似的一种现象却并不罕见。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假想玩伴”。

    家长们很可能有过类似经历:当询问孩子为什么做了某事时,孩子会说“不是我,是Tom做的”。

    通常我们认为,Tom是孩子们假想出的负责“背锅”的玩伴,但这种“假想伙伴”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在承担责任的需要下。心理上长期感到孤单、或对自我不能很好接纳的人,很可能会出现“假想玩伴”或“完美/不完美的自己”。对于后者,有些人会认为:每当自己行为失常,或作出令自己沮丧和挫败的举动,都是“不完美的自己”在占主导,而其他时候——成功感、满足感充沛,则是“完美的自己”占了上风。

    这并不算特别反常,但当人们分别为“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以及能分辨出两者的“我”取不同的名字并在“时时切换”且毫不别扭时,或许应该提醒自己提高警惕了。

    在此联想到席琳•迪翁的一首歌,歌词中有几句如下: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that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

    尽管知道歌词原意是提醒人们向内心寻找勇气,但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雷根——比利所有人格的“守护者”。

    2. 比利是否值得免罪

    在这一案例中,如果排除法律规定的因素,有一个问题或许令人困惑:

    比利,值得人们为他大费周折地争取免罪吗?

    与之类似的问题:非主观意愿导致的犯罪是否因当被赦免?

    比利由于童年受到继父虐待才衍生出这么多人格,而这么多人格中只有一个犯下了强暴罪,那么比利以及其他人格是否应该为此负责呢?

    从根源上,比利的罪行可以追溯到比利的继父,但如果因此就将强暴罪全归咎于继父,则会推演出一个与我们当前主流观点相悖的观点:个人的所有罪孽都会被归咎到人类最初的起源——从远古细胞身上拉近一点视线,则——个人的所有罪孽都应当归咎于父母。

    是这样吗?

    看似有其逻辑在,但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存在。

    那么有人会说,比利有精神疾病,确实不具有作为个体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那么这个责任究竟该谁来负?

    我觉得在这件事上,必须、也只能是比利来负责。

    因为归根结底,这件事是“比利”做的。

    无论找什么样的角度为比利大部分的人格开脱,首先,他们与“犯罪者”荣辱与共。我们无法把比利切成24块,指着其中一块判罪,故而在这一例中“以偏概全”是必须的。其次,“犯罪者”的犯案,也是由于人格与人格之间没有形成成功的约束。再退一步说,如果比利由于多重人格而在道德层面脱罪(注意:不是法律层面,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层面的获罪在情理上可能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其他人在做出类似罪行时也可以在道德层面上为自己开脱:我只是一时没控制住邪恶的我,我只是一念之差。

    3.如何使自己完整

    在书中前半段,比利人格融合的失败,或许正是由于亚瑟对“讨人厌的家伙们”的排斥。

    比利与不同人格的融合经历提醒了我们:只有学会接纳自己的好与坏,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自己”。

    我们身上也并存着优缺点,缺少任何一部分我们都不再完整。

    4.我们该做什么?

    作者把书献给了受到虐待的儿童们。

    如何加大保护、以及如何做好创伤后的心理治疗,则是超出小说,该放到我们现实中多加思考的问题了。

    谢阅

    下次更新再会ヾ( ̄ ̄)Bye~By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1个肉体24个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ug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