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乌拉圭短篇小说家基罗加的代表作,不知道美剧《爱死机》的剧名和它有没有关系。读了几篇,感觉用二十一世纪的标准来看,这个类型的小说已经不能算做精彩了。
《羽毛枕头》比较诡异,整体行文风格节奏很像爱伦坡的黑猫。
《中暑》视角独特,将死之人的幻像被狗看到,这很新颖。
《挨宰的鸡》。短篇小说的标题很有学问,太直白让人没有看进去的欲望,太委婉又会不知其所云,如果看到2/3时才明白作者起名的深意,那才最好玩,这篇即是如此。不过内容有些残忍,也许读者能领会到的是:保持谨慎,就是保护自己和爱着的人的一个必要条件吧。
《野蜂蜜》有点像中国的志怪类笔记小说。
《有刺铁丝网》是动物们的视角,实在看不下去,有些啰嗦,不如《中暑》。《伊索尔德》有些没看懂,先放着
《一对移民》《漂流》这两篇让我很惊讶,因为太像是鲁尔福的风格。如果有相似,也肯定是晚三十多年的鲁尔福借鉴了基罗加。在一个很小的人生片段里,装满了孤独,艰辛的旅程,还有死亡。基罗加的这两篇小说实在是有点太短,像是没有完全展开就结束了,表现手法也是比较传统的线性叙事,这些和鲁尔福不同。景物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有些多,淡化了读者去感受人物。只有那些都向后退去时,人物真正的特点才会凸现,被读者的心思捕捉到。
《雇工》《一掴之仇》写的都是伐木场相关的爱恨情仇,现实主义作品,但离现在有些遥远,不很好看。而且这两篇和前面的风格相差很大,不知为什么。
后面这几篇呈现的效果一般,但我还是喜欢,因为有人味儿。就像《燃烧的原野》,语言粗粝但厚重,人物刻画简单但真实,喜欢。
《死去的人》一次意外造成汉子的死亡,整篇都在叙述他死前所有的感受,就是不写疼。给我的感觉很像是燃烧的原野中的某一篇,但是又辨别不出来到底是哪个,大概是《你听不到狗叫》吧,这种用平静的语言描述死亡的过程,很有回味。无论主人公是什么人,都静静地离去了,死亡也是人生一部分。
《爱情季节》一对少男少女爱情的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总体感觉挺好的,就是语言有些繁琐,翻译问题吧。很多很多事情,也许坚持了就是另一个结果,如果内维尔的父亲没有因为莉迪亚母亲的事情而反对婚事,那这对年轻人应该会很幸福。如果内维尔自己能勇敢坚持一下,就能够改变莉迪亚母女的命运,包括当年和重逢后。因为没有坚持,两个不同轨道的人在交汇后,仍然按照原来轨迹行进,男的继承家业成为绅士,女的依靠别人生活成为底层人。这就是普通人的选择,所以他们普通。
《独粒钻石胸针》这篇很有意思,写了镶嵌钻石首饰的穷人和他极度喜爱钻石饰品妻子的故事。妻子因没能嫁入豪门而耿耿于怀,唯有试戴钻石饰品时才能感到想象中的荣光,于是对钻饰的喜爱成了病态,偏偏丈夫又是镶嵌工匠,成天拿着客户的各种大钻石在她眼前晃来晃去。丈夫害怕妻子的贪欲被人发现会连累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用钻饰别针扎死了妻子。看来钻石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了高贵惬意的生活,丈夫和妻子谁也不愿失去它,却都因它而疯狂。
《自杀的船》很疯狂,像《1899》的情节。被一个念头纠缠不休,确实可能发疯跳船。这点来说有寓意。
《阿那空达》讲一群蛇召开大会反抗人类侵略的故事。虽然是种拟人化写作,却没有太多童话色彩,结尾有些悲壮。最后才想起阿那空达是啥意思,不就是python的那个anaconda么…
《漫漫长夜》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我”在瓜拉纳河航行时遇到了一对夫妇,夫妇回忆起某个雨夜里丈夫受伤后,妻子冒死整晚划船送医的故事。
《胡安达里奥》这篇不错,不是写的如何好,而是这个选题和作者体现出的思想好,和我的观点很像。在他人看来会觉得特别奇怪,不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些呢?又是怎么得到这个构思呢,呵呵。懂得自然懂,不懂的说了也不会理解。
《香木屋顶》似乎是讲了一个悠然生活的户籍官被稽查发现问题并勒令限期整改后,拼了老命加班加点,历尽千辛万苦把工作成果送到稽查官处,对方却根本忘了这回事。结尾处似乎暗示稽查官下场悲惨。
《儿子》父亲带着儿子生活,儿子独自打猎意外丧生,父亲心神不宁寻找儿子未果,产生了儿子平安和自己幸福回家的幻觉。挺悲伤的故事,但是回味略有不够,主题也谈不上深刻。这种冷峻的死亡描写看来是拉美作家的特点吧。
再回顾这个短篇集的书名,爱,疯狂和死亡,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啊。有几篇挺不错,但是整体来说看的非常累,主要是一百年前的行文风格就是冗长啰嗦,再加上外国人名地名来回穿插,造成阅读体验非常不好,很多篇章都只有短短几页纸,却根本不想读完。但像阿那空达,钻石胸针,恋爱季节这样篇幅稍长一些,读起来却很顺畅,可能是不同时期的作品吧。在其中看到鲁尔福风格的作品,也是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