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的,4月就来了。
今年看的第二场音乐会,上半场——河曲二人台,下半场——祁太秧歌。演出约1小时30分左右。
第一个节目《挂红灯》第一个节目名称为《挂红灯》,歌舞表演,舞蹈的表演很热闹,然而当歌手一出来时,有些听不下去的。(可能是演唱者话筒拿太近,也可能是她没有唱出那个味道,反正演绎出的身音让我坐立不安。)
声音好刺耳!真想捂住耳朵。心想,天呐,接下来的节目都是这样嘛?心中顿时感到绝望。
No.2 河曲二人台 祁太秧歌第四个节目,《三天路程两天到》,听的很认真,因为最近一直在训练听辩民歌。如果没有记错。这首歌曲应该是山西,陕西地区的山区,代表歌手是王向荣。
只不过,在音乐会听到的和我训练听辩的音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有很多曲种吧!不同地区的山歌有不同的音调,毕竟方言不同。
男声出来的一瞬间,我看到了一点希望,眼前,耳朵都是一亮,唱的不错!终于感受到了地方的特色音乐风格。
No.2 河曲二人台 祁太秧歌第三个节目,曲牌曲,从这以后的节目,基本都是不错的了。印象深刻的是后排的一件打击乐器——四块瓦。演奏者可以打出清脆且快速的节奏律动,佩服其手上功夫了得。
河曲二人台的主奏乐器(4件):笛,扬琴,四胡,四块瓦。
No.2 河曲二人台 祁太秧歌第五个节目,真的是非常好看啦!!!河曲二人台节目。这个节目看下来,基本会了它的一些调调,比如说:“柳叶青……”。哈哈,当时心里想,你这么坑你未来丈母娘,小心娶不上媳妇。而节目的最后,是一个很不错阖家欢乐有情人成眷属的好结局。
心得:这样的地方民间小戏,非常有意思,一些表演的细节都非常棒,包括人物动作,对话,心理状态和音乐的处理与搭配,整体故事情节!有叙事,有说唱,有肢体动作。画面感非常鲜活。感觉很有戏曲程式性的特点?
因此,特意搜索了一番河曲二人台,解决一些困惑。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
祁太秧歌——
在我最近学习的概念中,秧歌属于汉族民间歌舞,北方的特色。可能大脑第一反应是,大红腰带,音乐欢乐,春节,东北秧歌,扭秧歌……
音乐响起,人物出现时,越来越觉得太想戏曲了!带着这样的怀疑,看完了这部戏。
为何像戏曲呢?首先,音乐的运用,好像有梆子,二胡等戏曲中的乐器。其次,演员的妆扮,很明显是戏曲的装扮。还在闺阁未出嫁的女儿小旦装扮,显得年轻,活泼。比如婆婆角色,则像是老旦装扮。至于儿媳妇,出阁的姑娘,略显成熟,像是青衣装扮。
再则,他们的唱腔,很明显就是戏曲的唱腔嘛。
No.2 河曲二人台 祁太秧歌所以,刚刚搜索引擎了一下。哈哈,果然如我所想。就是戏曲呐!因为,戏曲的特征,这个节目基本上都占的差不多的。比如程式性!在演员的说话,装扮,唱腔,步伐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
所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艺术的学习,乃是一朝一夕练成,细节的东西太多了,而正是这样细节的处理,才让剧目更加有意思,吸引观众!
所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潜力无限呐!
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真是好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