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非常开心今天能在这样一个平台和大家聊一聊孩子、家庭和教育的话题。
那今天呢,想借由一部电影《何以为家》来和大家说一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这部片子确实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特别是看到最后赞恩笑容的时候,真的是热泪盈眶,这个笑容就像是太阳,穿过厚厚的云层,突然间光芒万丈。我前前后后看了四遍,而且我觉得以后还会有第五遍、第六遍。
所以其实这部片子是我最想讲的,我想只有讲真正感动自己的内容,才有可能感染他人吧。
以下内容会有轻微剧透,还没有看过电影的家长朋友们可以有选择的来听。
《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个12岁黎巴嫩难民赞恩的故事,他的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全片除了导演本人在片中饰演赞恩的律师一角,其他所有的角色没有一个是演员,他们全部都是生活在黎巴嫩真真实实的人民,完全是本色出演。之所以没有违和感,是因为演的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的人生、真实的苦难、真实的监狱,所以具有真实的冲击力。
剧中的赞恩现实生活中也叫赞恩,是真正的叙利亚难民,剧中演的情景大部分是来自于他的亲身经历,所以我们觉得他演技炸裂,情绪表达非常到位,完全没有表演的痕迹。这部片子在豆瓣评分高达9.1分,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那今天我们跳出对影片故事叙述的方式、拍摄手法等等的讨论,单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看一看家庭生活、家庭教养、环境,对一个孩子对一个人的影响。
那么什么叫“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就是我们出生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自己。那么相对应的概念就是新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对于我们在听讲座的各位家长来说,我们和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就是原生家庭,我们和配偶和孩子的家,就是新生家庭,然后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我们的新生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概念最近其实挺火的,连我妈妈都听说过,尽管可能有些人并不是很明确具体的概念,但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这个概念为什么越来越普及?其实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是巨大的,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影片中,走投无路的赞恩也曾学着父母的样子,去制毒卖钱。我们不难猜测,假如没有后期自我意识的觉醒,假如没有后期政府的介入,小赞恩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没错,就和他的父亲一样。荣格说“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那原生家庭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的呢?我们今天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聊一聊。
第一个是,你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会影响你的择偶以及和配偶的相处模式。在婚姻里,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发现,我们和配偶的互动模式常常和小时候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极其相似。如果你的父亲经常对母亲大吼大叫,而你的母亲常常抱怨,除非我们在有足够的意识之后刻意提醒自己,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父母经常争吵,我们和配偶也很有可能经常争吵,就好像在潜意识中我们希望借着重复那些事情而得到更好的结局。
我们换一个角度,有些人可能会说:“不是啊,我现在找的老公就和我父亲完全相反,我们完全不吵架。”会不会有这样的?那么各位家长,这是不是影响?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在心理学里,两个极端的心理意义是一样的,A和-A是一样的,都是对子女的影响。
有这样一位来访者,女性,生平最讨厌被别人指使,最恨好用权威的男人。通过咨询我们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一个专横暴躁的人,这让妈妈和自己受了不少苦,童年的经历让她对男人的权威过度敏感,因此大家可想而知,结婚后肯定和丈夫矛盾就比较多,就连丈夫正常的差遣,夫妻之间很平常的“唉,你帮我干个什么”都接受不了,后来就离婚了。
之后呢,她就发誓要找一个和父亲和前夫完全不一样的伴侣,后来就认识了一位温文儒雅的男人,迅速坠入爱河,结婚了。结婚后大家猜一猜,就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不是的,她开始憎恨现任丈夫的柔弱、没主见。然后她就想去改变丈夫,要让他主动并且自然的变得强势一点,但是丈夫呢?却因为失去自我而被压迫的更加柔弱了,所以这段婚姻也是步履维艰的。
其实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到父母的婚姻,父母的相处模式,是不是一直都在影响着这位来访者?那我们猜想一下,如果她再次离婚又结婚呢?只要父亲对她的影响没有解决,是不是无论她结多少次婚,结果都不会好?无论她找了什么样的男人当丈夫,无论是A还是-A,都被笼罩在原生家庭的阴霾之下。
在影片里,这个方面展现的不多,因为毕竟赞恩还是个孩子,并没有演到他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但是我们可以看一看他的父母,看一看他已经嫁人的妹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在法庭上,赞恩捅了的那个人,就是娶了赞恩11岁妹妹的人,他说“我丈母娘也是11岁就结婚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致猜想一下,可能赞恩的姥姥就是把赞恩的妈妈在11岁时嫁出去的,那么赞恩的妈妈也是把女儿在11岁时就嫁了出去。如果没有人来打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看问题的高度,是不是就这样一代一代循环下去了?可怕的是,除了年幼的赞恩没有人觉得这不正常。
第二个是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态度,会影响到成人后的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包括你和自己子女的关系。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的父母经常恶言相待、言语中伤或者过度严厉惩罚,是不是长大后你就有可能比别人更爱发脾气?从小被过度惩罚的小孩,长大也比较严苛,容易欺压别人;父母实行高压政策的处罚,长大后孩子也容易用强硬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太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讲到这里,我想起来两个令人心痛的例子:一个是 6岁女孩彤彤前往离家不到100米的亲戚家中,与从小玩到大的12岁哥哥玩耍。打闹中,她不小心从木架子上掉了下来,头部着地昏迷了。 正常情况下,同伴出了意外,孩子会先尝试自己处理,处理不了就找大人帮忙。然而,哥哥的反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令人心惊。 他用木板击打女孩头部致其死亡,再将其丢弃到村子废弃已久的土房里,而原因是害怕女孩醒来告状,害怕遭受家长责罚,这种深刻的恐惧成为不惜杀死两小无猜有血缘亲情妹妹的理由,可以想象孩子平时犯错时,惩罚是有多严厉。
还有之前的药家鑫案,和这个案子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犯罪心理学家曾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其实父母对你的态度会影响你对他人的态度,这一点比较好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感触,特别是各位家长,只要对生活对自己略有觉察的,是不是经常会发现,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非常相似?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不也好好的吗?”影片里赞恩的父亲也说过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怎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赞恩就错了呢?家长往往用自己童年被对待的经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呢?通俗来说就是“这招儿最熟”“用的最得心应手”,因为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从小听的就是这些话,如果后期没有经过学习,那自然而然的会用过去的经验来复制现在的生活,因为这是我唯一的方法,那么这是没有经过学习的家长。
还有一类人,我觉得对于我们现如今的家长来说更多的可能是这一类,包括我自己在内,就是感觉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教育有不妥帖的地方,也许说不清楚原因,但是心里会有一句话“我长大了,一定不能像我妈对我这样对我娃”,或者是“我长大了一定不打我的孩子”。
然后呢,现在的家长普遍学习性比较好啊,会买一些育儿的书籍、看很多的育儿大咖的文章,听讲座,就像今天一样。还有一些行动力更强的会去参加线下的育儿课堂,比如A索承办的“亲子咨询师”等。我们会用强大的理论、例子、方法武装好了自己。然后呢?然后就是方法学了一堆,不会用或者用不好,有没有这样的?
几次失败的经历,可能就会导致父母自信心受挫,这个时候如果再得不到鼓励支持和指导,慢慢的又回到旧的模式,对吧?特别是有太多的妈妈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孩子发脾气妈妈心里想“书上说要引导,不要以暴制暴,好的我忍”。和孩子讲道理没有用,孩子继续哭闹妈妈继续忍耐,直到忍无可忍吼了孩子一顿或者直接上手扇了一巴掌,然后呢?孩子被吓到,妈妈发现“哎,我怎么变成了我的妈妈,甚至连说的话都一样”,然后开始后悔自责暗暗发誓“我下次一定不再这样了,我小时候不就最讨厌这样么”。等到下一次,“嗯,我上次都说了一定不这样了,所以我忍”。忍着忍着终于忍不住了,循环就继续新的一轮了。
我们且抛开方法的问题,关于方法怎么用,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别人有用到我这儿就不行?我们在接下来的微课,会慢慢和大家细细来讲。
我们只看这个循环为啥很难打破根源在哪里?因为看的书也罢,学的方法也罢,都是在我们的意识层面,而我们从小的经历是在潜意识层面,是身体的记忆。我们上次讲过,支配我们生活的是强大的潜意识,而现在我们的意识要和潜意识对抗,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能不能改变呢?可以的,但是付出也是辛苦的、巨大的,后面我们会慢慢讲到,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我们现在的新生家庭,何尝不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呢?我们是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还像我们今天这样要费很大的精力时间甚至是金钱?因为我们知道下线的课程都是不便宜的,几千上万的都是非常平常的。去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呢?还是我们就此斩断原生家庭的轮回呢?给自己的孩子重塑一个相对健康积极的原生家庭呢?选择权就在家长手上。
第三个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们出生的顺序和性别的序列。
最开始这一点是由心理学界的大咖弗洛伊德认识到的,他说“儿童在兄弟姐妹中的出生顺序对其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其实关于出生顺序,比如说第一个出生的子女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人们很早就有认识,在我们父母那一辈,就是我们父母出生的年代,家里通常都是多子女的,尽管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吃穿温饱这样的基础生存之上,几乎没有什么育儿对吧?
即便这样,老人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老二通常比老大鸡贼,对吧?那后来我小时候这一代独生子女比较多,人们也不难发现独生子女身上也是有很多的共同点的。比如自尊心强,与成年人的沟通比较信手拈来。
那现在国家鼓励二胎,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两个甚至以上的孩子,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关注育儿了,我们又发现老大和老二差别很大,往往我家老大和老二不像,但是和另外一家的老大像,老二和老二像,对吧?通常老大比较憨厚,有责任心,有领导力;而小的往往更加灵活,会争取,会看眼色,比较乐观。
影片里赞恩就是家里的长子,也可以看到责任心是不是更重?这个部分展开来说又可以另开一节课甚至几节课了,比如哥哥妹妹的组合和哥哥弟弟的组合不一样,姐姐弟弟和姐姐妹妹的组合又不一样,那么在后期我们讲到二胎的时候会更加详细的阐述。今天简单给大家种个印象,特别是家里有两个宝宝的家长,不要在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更不要所谓的互相学习优点。他们的性格,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是和他们的出生顺序包括性别序列有关的,简单来说是天生的,互相比较也就是互相伤害。
以上我们简单的说了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看到这种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对它几乎习以为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人性的一部分。
但是,是不是就决定论了呢?如果我的原生家庭就是那么的不如意,是不是我就“放弃治疗”了呢?其实不是的。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被原生家庭所影响,难以逃脱,这可能是你的大脑在骗你。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能摆脱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那具体怎么做的,我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承认自己的原生家庭,看到它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不是回避,不是否认,不是反抗。这对于我们而言是疗法的开始,是第一步,想办法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完善更多的信息,特别是三代以内更清晰的看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第二、面对自己的情绪。其实很多人,特别是中国人,想要去承认我的父母是糟糕的父母,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这和我们的传统孝道是不相符的。
所以当你直面这个真相的时候,什么真相呢?就是有的时候,我们是恨自己的父母的,当你面对的时候可能会非常的痛苦,可能会嚎啕大哭,这个时候,只管把自己交给情绪,想恨就恨想哭就哭,情绪是怎样的你就怎样,只有当你把内心瘀积的情绪宣泄之后才有可能告别。不过,这不是说你就要采取行动,比如去报复父母,如果这样做其实证明你还是渴望去改造对方的,还是在纠缠,而这都是无用功。
相反,当情绪宣泄出来之后,你要把注意力从父母身上移走放在自己身上。父母已经无法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越不期望改变父母,你改变自己的力量就更强。
第三、将责任还给他们。年幼的我们,总想扮演拯救者,去拯救爸爸或者妈妈。但是今天作为一个成人,你需要承认父母也是成人,他们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你也要学着对自己负责。你不是家庭的拯救者,承认父母有自己的路要走,承认父母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是真正的尊重父母,尊重家庭,尊重自己的位置。
第四、换个角度看世界。多看看这件事带给了你什么,少看因此失去了什么,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没有得到父母的鼓励,你可以自己给自己鼓励,自己给自己爱。成长中的缺失自己补回来,不断的改变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一点点的用新的模式重塑旧的模式,不逃避,不推脱。
其实想要超越原生家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我们的方法看上去好像不那么难以实施,它需要我们的耐心、坚持和互相间的鼓励和扶持。
要记住,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你的家庭只是提供了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个性风格,他们对你的影响仅此而已。他们无法决定你应对原生家庭环境的方式,你已经长大成人,无需像年幼时对环境做出机械的反应,你会有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家庭做出反应。
同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去做,真的去做,去试,然后不断的复盘、完善、试错,你才有可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模式给自己塑造新的模式。但我在生活中听到的,更多是抱怨、是指责、是埋怨,埋怨为啥做了一次没有效果?为啥别人不按照我的套路出牌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逃避。如果真的想改变,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当然也欢迎大家在学习的路上彼此分享,借助更多人的力量、鼓励,真正去做、去实施,然后我们一起来探讨。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那其实今天我想要分享的内容差不多就是这样,其实为什么选《何以为家》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片子上映了一段时间了,现在在各大视频网站也有收费的资源,我想看到的人会多一些,这样剧透的风险也能小一些。有机会我们可以聊一聊成长的话题,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有一些思考,然后我们看看能不能从更多的角度再来聊一聊。
我们先来看一个细节,赞恩在出生时并没有被登记,他没有任何的身份证件,是一个黑户,甚至连他的父母都记不住他的出生日期,要靠医生的体检才估算出他的年龄大概是12岁。片子有这样一句话,“连番茄酱都有出产地和日期,你的孩子,没有”。这个其实会给一个人的存在带来质疑。
导演为了给影片做调研,采访了大量的当地的孩子,每次在访谈结束时她都会问这些孩子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活着开心吗?”这些孩子的回答都很令人绝望,他们说:“我觉得我还不如死了”。
电影的最后,作者利用两个人面对面左右相反,表达了儿童需要父母和社会站在他们的位置思考问题,不要一味以成年人的思维压制和否定儿童的想法,尊重自我,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