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有很多,热腾腾的团圆饭、红红火火贴对联、热热闹闹赶庙会、忙忙碌碌发信息等等,都是过年的记忆。
还有一种方式,我记忆犹新,就是侃大山,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茶余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眉飞色舞、天南海北地狂聊,“哈哈----哈哈”的笑声从午餐持续到晚餐......
侃大山,也要侃出水平,今天读到一本书《哲学就在你身边》,里面的“诡辩”引起了我的兴趣,偷偷学几招,准备侃大山时试一试。
01 诡辩小故事一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主张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持对立统一观念,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小白(我们暂这么称呼他),向赫拉克利特借了一些钱,过了约定的时间后,迟迟不还钱。
赫拉克利特向他要钱,小白说:“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所以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所以我不欠你的钱。”
赫拉克利特听后,与他争辩起来,一着急,动了手,把小白痛打了一顿。
于是,小白把将赫拉克利特告上了法庭。
法官问赫拉克利特:“你为什么打人?”
赫拉克利特说:“原告单纯地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按照这个逻辑,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那个人早就消失了,现在的我并没有打人,请法官明断。”
法官觉得双方都有道理,思来想去,大伤脑筋,终于作出了一个判决:
小白借的钱可以不还,赫拉克利特打人也可以白打。
看后这个故事,我们哈哈一乐,借钱、还钱,现在、过去,和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混乱的,小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典型的诡辩;赫拉克利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充满了智慧;法官要么是一位哲人,大智若愚,要么是个糊涂蛋。
02 诡辩释义
诡辩在我国的《史记》《汉书》《淮南子》都有记载,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心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
这些记载统一表明,诡辩一词发明之初,就是指那种似是而非,颠倒黑白的议论。
诡辩在应用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据”,所以,在表面上,总能迷惑一部分人。
比如,在古希腊,还有一则有趣的诡辩故事:
1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
2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
3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
以此类推,1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
这个诡辩在逻辑推理上是对的,但真实情况是错误的,谁都知道一整袋的谷子落地肯定动静不小,之所以有会以上的推断,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就不对,要知道一粒谷子落地时是有响声的,只是听不到罢了。
03 诡辩小故事二
再看一个我国古代的小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一带的马匹患上了传染病,大批战马死亡。秦国为严防瘟疫传入,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一天,赵国人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遭到阻拦。
公孙龙说:“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
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说:“‘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
这是说,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
关吏越听越糊涂,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在这个故事中,公孙龙分析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夸大了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使一般脱离个别独立存在。
04 诡辩小对话
诡辩是把双刃剑,合理应用,能够锻炼思辨能力,还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小小乐趣,看看下面这几个小对话,是不是很佩服辨析的那个人。
武则天时期,有个人得到一块石头,中间是红色,于是将这石头献给武则天,并说:“看啊,这块石头中间是一赤色的,这块石头对大王也是一片赤心啊!”
大臣李德昭反驳道:“这块石头有赤心,难道其余的石头都谋反了啊!
男生:“我纯洁的爱情只献给你一个人。”
女生:“那么你不纯洁的爱情给了谁呢?”
甲家办喜事,宴请乙家,请柬上写道:“来,就是好吃;不来,就是见怪。”
乙家如期参加了宴会,带了一分礼物,上写一句话:“收下,就是受财;不收下,就是嫌礼轻。”
海涅是犹太人,经常受到各种非礼,有个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他在旅行中发现了一个小岛,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使我感到新奇?那就是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回答道:“如果是这样,那只是我和你一块到小岛上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以上小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是不是能够让长期惯性思维的大脑,换了个运行轨道。
学一学,悟一悟,春节侃大山时,用一用吧。
欢迎分享你的“诡辩”小对话,让节日生活乐乐呵呵!
谢谢阅读!谢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