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说不尽的苏东坡
主讲教授:胡可先
今天这一讲主题是苏轼苏东坡。作为中国古代最富有典型意义的文人士大夫之一,苏轼几乎是说不尽的,苏轼首先是一个通才,他在文章领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领域是宋代诗歌的典型代表,在词的领域,尽管可能这只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局部领域,但是却在词的历史上面是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的人物。
苏轼的书法是宋四家之首,苏轼的绘画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这样一位通才在中国文化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苏轼给我们的印象还不仅仅在于他的才华,我记得很早的时候读林语堂先生所写的《苏东坡传》,读完以后,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希望能够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真希望有一个机会能和她说上两句话。
苏轼曾经讲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跟什么人都能谈得来,能够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身份的人,面对他的时候,他都可以让你如沐春风,这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士大夫的形象,我们所熟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都是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士大夫和文学家。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和苏轼相比,“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似乎离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比较远。
而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李太白,就像他被号称为谪仙一样,他似乎是一个天上的仙人,似乎永远在天上飘飞,似乎永远是在俯视着我们芸芸众生,相比之下,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我们要仰视着他,他是很高的。
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杜少陵,他的深刻,他的忧国忧民,甚至他的愁眉苦脸,我们感觉离我们也有一定的距离。他太深刻,所以我们后代的普通读者,甚至可以说我们作为一个凡人,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就感觉到苏轼是最可亲的,是可感的,可爱的,可佩的。我们在心理上面感觉到苏轼的心灵和我们是很接近的。
苏轼的人生及其文学作品,我感觉他提供了一种入世和出世相结合的姿态,在浊世红尘中保持心灵纯净的方式。在人生的无可避免的缺憾和痛苦面前的那样一种人格尊严与人性的伟大。我们知道宋代的士大夫精英,就像范仲淹所讲的那样,出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们往往都很深入的介入到政治之中,但同时又始终保持着作为文人的一份本真。这两者有的时候是协调的,和平共处的,但有的时候也不免纠缠和矛盾。
苏轼这个人一生介入政治,深深的卷入到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的人生和心理变化,在宋代士大夫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所以我们讲他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士大夫形象。我们从瓷的这方面来看,苏轼所留下来的词的作品之中,反映他的这种心绪和心理变化的,也有一些很著名的作品。比如说在黄州时期所写的那首非常著名的《定风波》,这是苏轼在元丰5年黄州时期所写的,那一年苏轼47岁。
这首词里面有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句。这首词叫: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作品。它也反映了苏轼在黄州时候的面对政治挫折和人生困境时候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我们如果细细分析,就是这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感觉话说的很潇洒,但是骨子里面还有一种倔强,还有一种执着,这种倔强和执着和潇洒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苏轼这个人心性的一把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