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倾城

再读倾城

作者: 段一 | 来源:发表于2016-07-22 12:38 被阅读0次

1990年,我出生,那一年,柏林墙终于拆除了。1969年,三毛在西德读书,那年圣诞节,整座城几乎都倒了。

2004年,初一的暑假,第一次读到她,炎热的夏天里我竟然有种浑身汗毛竖起的感觉,好像连灵魂都被震动了。几十年前的事情好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读到分别,那种如鲠在喉窒息一般的感觉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2016年,在家的最后一天,我又读了一遍《倾城》,随着年岁的增长,再看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惋惜,理解和无奈。缘因柏林墙而起,也因柏林墙而散,那个军官,他的眼睛,我想三毛会记得一辈子。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你跟我走,就留一天,留一天......谁也不知道解释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抓住军官的袖子,最后意识不清的回到东德,再也见不到了。

故事的主角总是最后从缓缓的出场,然后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足以让所有人记住他。繁重的课业,疼痛的腰椎,寡淡的男友,每天吃着黑面包仔细的数着第二天上学要用的橡皮筋,所有的一切在异国寒冷的冬天的一日终于分崩离析,这样苦闷失去方向的日子,成了去东柏林逃避的理由。死好了,那种彻底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心态是怎么都不会想到能在这种地方这种时间遇到把自己的证件照放在贴心内袋的人的。彼此默契的不说话,但一直并排的走着,一直走到墙的另外一面。微笑的离别,心已坠入那如深潭一般的眼眸,回去时还会见到的,回去时不会见到的。就这样,三毛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走在萧瑟的东柏林,本来不管不顾的放下一切,现在又难过的无力,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离开时军官再次登场,掐灭烟带她离开,还是那么的寒冷,一起在寒风中抖着,目光再次纠缠,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全在彼此的眼睛里,车来了,三毛说着,哽咽着,狂叫着,独自一人上了返回的列车。

故事的结局还是回到了现实,三毛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病床,看着墙那边的城,不再去喊那人的名字,因为城那边的人,她心里的整座城都倒了。

相关文章

  • 再读倾城

    1990年,我出生,那一年,柏林墙终于拆除了。1969年,三毛在西德读书,那年圣诞节,整座城几乎都倒了。 2004...

  • 年少不读张爱玲,再读已是正当年!再读《倾城之恋》

    年少不读张爱玲,再读已是正当年!再读《倾城之恋》 1. 小说《倾城之恋》的开头是这么描写的: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

  • 再读《倾城之恋》

    这世间,谁能分的清,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到底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还是他们便是这战争的因呢? 所谓倾城之恋,不过...

  • 再读《倾城之恋》

    青春年少时,听同学说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如何如何的好,所以也曾试着读,可惜没读进去,就翻了一下,只知道写的是白...

  • 再读《倾城之恋》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这么圆满的收场。这部小时是张爱玲作品中最为结局完美的小说。写尽...

  • 再读《倾城之恋》

    倾了一座城,成全一个人。时隔数年,再看《倾城之恋》,依旧不能想象什么样的爱恋才可以冠以“倾城”,正如一直描摹不出史...

  • 2018-01-04

    再读《倾城之恋》,重遇张爱玲 很多年以前就知道张爱玲,并随波逐流的看过《倾城之恋》,那时候的我不能了解张爱玲,对《...

  • 人到中年—再读《倾城之恋》

    见过世面的女子大抵是通透的,而通透的女子,世情上或多或少都是凉薄的,比如张爱玲。这样的女子,如果你早早遇到,会因为...

  • 再读《倾城之恋》,重遇张爱玲

    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

  • 此时此刻,再读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常读常新。传统的倾城是指美人与爱情让一座城池倾灭,比如海伦与特洛伊战争,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倾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di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