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小结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没有体会感受别人需要,太急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能积极正确地表达,对方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哪句话体现了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5.“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
如果你选择这一句,我们意见不一致。以下例句体现了发言者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8.“你得奖了,我很高兴。”
如果你选择这一句,我们意见不一致。以下例句体现了发言者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你得奖了,我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能得到公司的赏识。”
我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却没有注意到。我们自己才是应该对自己的感受负责的人。
第六章 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
这个教训使我明白了:如果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会有怎样的后果。
她:“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我实际想要的是,即使我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
我:“谢谢。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你的愿望很难实现。” 许多来向我求助的人后来发现,他们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提出具体的,正面的请求,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意,更容易做出回应。但要把自己的请求说清楚并不容易。
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
我们希望有人倾听并了解我们的处境。或者,我们期待的是如实的反馈——我们想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当然,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大多数时候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别人就更不可能明白了。于是矛盾无法解决,反而更深了。
第六章 请求帮助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托尼觉得老师在批评他。因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请求别人对自己反馈,不要让人觉得是在被批评。
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b)对方正在想什么。(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对方表示自己已经明白后,要更加关心对方的反应。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讨论时要时刻紧扣发言的目的,否则只是在浪费时间。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 “不”, 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