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绝代风华,文坛领袖巨星闪耀古今绝唱
《一代诗人特刊》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一代诗人特刊》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作者: 湖海文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3-17 19:19 被阅读34次

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徐高杨(笔名,书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

    愁,说不尽道不明的一种情绪,仿佛只有诗词这一种形式才能把“愁”这一永恒话题描述的具象化。

    辛弃疾说“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这大概就是“愁”字的最高概括了,咏愁类诗词是“婉约派”的拿手好戏,中国人不会背两首带有“愁”字儿的诗词,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

    我们生活在诗词的国度,同样也被”愁文化“所熏陶着。自古至今,咏愁诗词如天上繁星。而今天,长安旧人要再次推荐的,是一首咏愁题材的七绝。


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徐高杨

人不得意频上楼,楼前秋水向东流。

任凭欢鸟耳边噪,空对南山独自愁。


赏析

    今人写古诗,多绕不出意象堆积,词牌尤甚,七律也是重灾区,然而到了绝句这种篇幅短小的体裁之中,一旦堆积意象,整首诗就会令人作呕,故而,读绝句者,重在行云流水、字字珠玑。

    这首绝句是本人在书彦众多作品中十分推崇的,全诗结构紧凑却又一气呵成,口感甚佳且那种淡淡的愁味儿贯穿始终,虽有些许临摹的痕迹,却是今人难得的一首七言绝句也。

    第一句“人不得意频上楼”,如果没有辛幼安“年少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鉴,那么人不得意和频上楼则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关系。作者在此以诗的精炼巧将词的嗟叹感化用的简单利落,读起来如青枣般爽脆。将辛句中“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以一个“频”字概括之。

    第二句“楼前秋水向东流”,不仅仅是告知了读者为什么要登楼,因为登楼是为了来登高远眺的,还把不得意进一步渲染,如何渲染呢?那就是秋水向东流,此句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不排斥化句,但化句是一门学问,化的好不好,一看便知。

    第三句“任凭欢鸟耳边噪”,这一句开始起到了“转”的作用,从远景拉向近景,由视觉转向听觉,从开阔拉回细节,并且将原本静态的一首诗带活了,整首诗开始有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一句“空对南山独自愁”,作者在此将视角拉向远方,从动态到静态,并且这一句和上一句衔接的特别严丝合缝,鸟儿聒噪任它去聒噪吧,我自愁来我自愁,大概只有远处的南山懂我了。

    整首诗的描写路线是:动——静——动——静,却句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且这首诗没有鲜明的架构分布,而是每一句都夹情夹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可以说每一句都写景,同时每一句都在抒情,不可谓之手法不高超。


徐高杨,笔名书彦,男,江苏淮安人,现居淮安,32岁。

      古诗词爱好者、自由写作人士。

    涟水县作协会员。


 

相关文章

  • 《一代诗人特刊》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徐高杨(笔名,书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一代诗人》第27期,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古绝-秋日登楼抒怀(新韵) 作者/徐高杨 人不得意频上楼,楼前秋水向东流。 任凭欢鸟耳边噪,空对南山独自愁。

  • 《七古·登楼抒怀》

    细雨斜风寂寞秋,把酒登楼忘闲愁。 半抹云烟水中映,几只鸬鹚立滩头。 澄江如练心如绸,山色空蒙忆风流。 ...

  • 登楼抒怀

    登楼杜甫 2020-7-12日 【原文】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

  • 冬夜登楼抒怀

    十年心事几番愁, 冷月相呼上望楼。 负笈塞北识学浅, 谋稻岭南善数忧。 豪气消磨心似槁, 深恩枉尽身如舟。 只余暧...

  • 《古绝·立冬抒怀》

    翩翩叶舞知尽秋, 难抵冬来漫寒稠。 最恼长街空怅惘, 临楼酌雨饮新愁。

  • 秋夜抒怀(古绝)

    风起窗前溢秋凉, 旧书一册乱伊床。 谁惊幽梦撷明月, 尽把诗情入画廊。

  • 七绝 秋日抒怀

    三伏过后又清秋,往日繁华冉冉收。 大雁南飞无觅处,萧萧落叶使人愁。 (中华新韵 平起首句入韵)

  • 古绝《秋日荷塘》

    菡萏动秋风,一枝堪可讶。如何顾爱之,玉瓣纷纷下。

  • 《千古绝唱》诗人永远不死的绝诗

    人间自古谁不老, 留取绝诗在人间。 千古绝唱古代史诗人绝诗传后人, 诗人留传绝诗永远不死在诗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代诗人特刊》古绝·秋日登楼抒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gj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