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屯市第十中学 赵凯(凯尔文)
昨日听了师父王主任的公开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收获很多,记之。
印象中这是一篇驳论文,不太容易理解,之前自己怎么上的,好像已经忘记了,只是记得文中提到了四类人,还有“埋在地底下的”印象很深刻,之前也给学生讲过树靶子,打靶子之类的技巧。
王主任的课,首先给学生讲解了议论文的相关问题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立论文驳论文等,首先让学生在心里明晰议论文要注意的几个要素。接着让学生听读课文,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发言,明确课题,理解作者鲁迅的行文思路,驳论点,中国人失掉的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同时批驳论证过程。最后树立自己观点,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中国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
接着从三个问题入手,为何而写?是何主旨?有何妙处?自然而然的引入背景:时代背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
是何主旨?那就是中国人从来就是有自信力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何妙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它为什么七十年后还出现在我们的教材里面呢?为什么很多教材都选择了这篇文章?好,下面我们集中精力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何妙处?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热烈,从而加深了对文题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从六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开始作答,更加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第一,课文的标题妙在哪里?
第二,全文的结构妙在哪里?
第三,驳论的方法妙在哪里?
第四,课文立论部分好在哪里?
第五,全文用词造句和语言表达好在哪里?
第六,立论部分朗读起来,我们会觉得好在哪里?
最后再次回到议论文的几个要素中,让学生加深印象。
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清晰而鲜明的文体意识。
2.围绕相关文体要素来展开课文,更容易让学生学习。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回答,关注学情,及时解决学生疑惑。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相信学生。
5.教师少说多引,做好总结归纳。
议论文的教学也有很多难点,有时候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发现更好的方法。
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所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