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再读道德经第一章。道德经第一句经过影视剧的恶搞,人人会背诵了。道,我理解为社会和自然规律(下文统称规律)。名,就是对规律的认识。老子开篇认为规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可说不可名的。
其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站在宇宙生命的广博视角,时间和空间立意极其宏大。老子不否认永恒真理,但是否认表述永恒真理。非常道,非常名。对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一经命名,提出概念就固化了。相比于宇宙伊始,混沌初开,人类生命短暂,人类社会时间短暂。从“可名”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落后于规律变化了。如孔子认识到农耕社会的性别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提出“夫为妻纲”这个“名”,宋朝赵匡胤会认为是真理,是规律,是天道,就算赵皇帝前望五百年,后望五百年,还是这样。但是时间一拉长,这个“名”就过时了。目前性别关系这个“道”可“名”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具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条。现在前望五百年不是这样,后望五百年可能是这样。好在被“名”的真理存在时间远远大于个体生命和社会形态存在时间,让我们还可以有信仰的真理,避免陷入虚无主义。
其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文化层次较低的人,他们说自己知道怎么做,而且做得很好。一个文盲老司机天赋英才,机械感爆棚,反应敏捷堪比猫鼬,天生就是驾驶员的材料,但就是过不了科目一。我们有时候会取笑他,其实大可不必。这世界上有天降英才,天赋异禀的得“道”之人。诸如汉高祖刘邦虽然讲不出“财聚人散”的“名”头来,却在得天下后假装问群臣自己怎么得天下,项羽怎么失天下的(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何?),让高起和王陵来“名”一下。刘邦知道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也不如群臣会总结会说道,但在乱世中领导艺术确实炉火纯青,得道得天下。这也可以解释改革开放前期众多名校才子在小学文化的老板手里打工的事情。老板们是得“道”之人,顺应和掌握了规律。而才子们受“名”之所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其三。“知行合一”。前面说到在被“名”的真理存在时间远远大于个体生命和社会形态存在时间,所以在相对的时间段里,“名”就是绝对真理。我们绝大多数人要悟“道”要掌握规律,还必须回到“名”里去探求。认真向前人先哲学习,向身边人优秀的人学习。“名”只是凡人通往“道”的路径,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不是拿到一个什么学历,标榜自己的文化程度,而是要自己认清规律和适应规律,最终离得“道”近一点。不可错把过程当目的。在学习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是存在的,像驾驶机动车这种事情,驾车之“道”是“非常名”的。纸上得来终觉的“名”终究是要回归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
知其名,行其道。
老子是被迫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其实老子想说:如果你懂了,自不必说,如果你不懂,说了也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