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说】
【丁俊贵“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说】话说,《礼记》有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情绪与态度,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不断完善自我。这是积极追求进步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会有自救的愿望。
生而为人,最忌讳的是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人无完人,用挑他人之刺的时间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修正,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丁俊贵“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说】一、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一个人受苦多了,才学会“沉默寡言”;一个人总是心直口快,得罪了人,受到惩罚,才知道“守嘴”。
与其高谈阔论,不如低头沉思。当你进退不能的时候,告诉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受人诽谤的时候,别解释,否则越描越黑。不说是一种智慧。你要做的,不是改变别人的观点,而是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坚持不说,不惹是生非;坚持少说多做,是成就自己。
很多时候,与人交谈,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别以为,每个人都会接受你的指点,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逆耳忠言不爱听。
一个人,要学会安静,唯有安静的时候,才可以听见心跳的声音,知道自己的心,需要什么,该舍弃什么。闹腾腾的时候,六神无主,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你越要出头,越被人嫉妒,转而就变成了嫉恨。“枪打出头鸟”,也就是这样的道理。鹤立鸡群,有时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真正成大器的人,都很低调,站在人群里,都不起眼,和大家没什么两样。只有那些没有本事的人,才“高谈阔论”,以为自己是大神。
闲谈莫论人非。要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说三道四,虽然不吐不快,但得罪人了,还埋下了祸根,自己却“洋洋得意”。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不爱说话,不是没有话可以说,而是不想说,也不需要说。别人不懂你,说了也是废话,懂你的人,说几句,就彼此“心领神会”。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需要“三思而言”,别口无遮拦,对谁都掏心掏肺。
静坐常思己过。闭上眼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外面。慢慢忘记一切,从前的美,从前的丑;现在的烦恼,未来的忧虑,通通都忘掉。
学会忘记,就懂得了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抑制了自己的脾气。从今往后,走自己的路,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眼神,也不要太在乎成绩和荣耀。按照自己的原则走下去,活出一份坦然,过出一份自在。
老天不会亏待每一个人努力的人,也不会善待每一个懒惰的人。聪明的人,从来不会用泪水去博得别人的同情,而是用汗水去博得别人的掌声。
所有的成绩,都是默默付出的结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你看到别人的精彩,就多想一想别人背后的故事,也许都是“伤痕累累”。
人生就是一块溪流里的石头,反反复复经过时光的洗礼,水流的冲刷,也就变成了圆润的鹅卵石。只是,过于圆滑了,就变得不是自己了。因此,做人,要懂得左右逢源,但也要带一点点锋芒。
站得高,看得远;心有多静,世界有多美。所谓“宁静致远”,其实是憋一口气,一直往前冲,别停下来,然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距离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靠自己,你会减少失望;别说话,你会减少麻烦;静下心,你会找到当初的自己;慢慢感悟,你会听到美妙的声音。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生活中总是不乏这样的现象,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对自己的事常常患得患失,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明了。但若是把角色进行兑换,当事人变成了旁观者,面对他人的是非恩怨又似乎能看得清、想得明,置身于事外,不为所困。
而与自己有关的,尤其是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总是计算来、算计去,难以抉择,难以放下,不断的思虑和困扰,这样的现象不是常常发生在你我的身上么?常常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或某句话,在自己的内心荡起无限的涟漪,不停的与自己斗争,心境和思绪无法保持平和,心态失衡、思想矛盾、情绪恶化,不断的抱怨、纠结、烦恼、痛苦、难以自拔,影响自己的健康幸福。
甚至有的人钻牛角尖,心生恶念,想要去伤害他人,报复社会,就会由内部矛盾而引发、衍生外部的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倘若真的把所生恶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更是害人害己,自食恶果。在社会上这样的事例很多,由于一点琐事发生口角,互不相让,拳脚相对,打残致死的现象都有发生,最后自己也锒铛入狱,实在是令人惋惜。
其实,所谓的“迷”与“清”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人之事,事不关己,当然可以高高挂起,不被其“迷”。自己之事,“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免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况且每个人皆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认识事物,层次不同,所得到的结论自然完全不同,是非、对错又如何能分得这般清晰、明白?
大千世间,芸芸众生,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对于他人的“固执己见”,我们无法掌控和把握,唯有先做好自己,从自己身上着手,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才是正道。
说实话,人对于自己的毛病和错误往往是很容易忽略的,尤其是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自以为无伤大雅、不足挂齿,很快就会健忘,而没能进一步深层次的剖析、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变和修正,去更好的完善自己。
当然,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问题,也不必过于自卑、自责,自己看不起自己,把内心批判他人那一套模式故技重施,再次“上演”到自己身上,思想跟行为斗争,心态又跟思想打架,能量不断的消耗在内部矛盾中,无法保持心平气和、心平明镜。而是要想方设法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控制好自己,调节平衡好自己,团结每一个粒子、细胞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为自己服务好,不好变好,好上加好,让自己这个生命体一步一步走向更加健康和幸福。
在别人的生活之外,我们是旁观者的身份,所以总能看得一清二楚,剖析得头头是道。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大肆对别人评头论足,自诩“神评论”、“一针见血”。
以“为你好”的姿态强行加塞自我观点,还洋洋得意,认为是善意的提醒,其实是无知,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人扣上了“低情商”的帽子。
有句话是这样讲的:“你没有走过我的路,就不要教我怎么做。”
生而为人,知人不评人,是善举,更是修养。
与其看着别人锅里的故事,不如品尝好自己碗里的人生。
他人是非,不谈,尊重他人自然会赢得他人尊重;自身过错,改之,才能日臻完善自我。
【丁俊贵“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说】二、勇于担责,勤于自省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真有心要升华自己的话,从千变万化的人情世故中,抓住不如意事发生的瞬间,去领悟因果关系,不也是绝佳的,难得的机会吗?就算不是我们的错,养成“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这样的习惯也是自我负责的态度。但绝大部分的不如意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更多的是表面意识不到的深层原因,如果没有深入查找自己的修养,怎能发现不足,修正自己呢?自己的身体,精神难道不是个小世界吗?难道不是自己管着的吗?那么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必有原因,怎能说没有自己的原因呢?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支配着偏差的言行,造成不好的结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修养的不足造成了不如意事。小人欠缺查找自己的修养,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就会盯着别人的不足,一味的要求别人了。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矛盾皆因忽视了自省。
忽略自身的过错,把一切的过失归咎到他人身上,再站在道德至高点进行批判,却忘记自己也是参与者。
以为用逃避问题的方式可以完美开脱,实际上是放大了自身丑陋。
很多事情,谁对谁错一目了然,不是推脱就能无责,很多自己忽略的东西,不代表不曾存在。
久而久之,推卸责任成为习惯,小错便酿成大祸。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在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
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还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
古人讲究独善其身,通过自我反省以完善自身。
记人恩、忘人过是他们的处世坐标,他们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都在前进的路上,把日子越过越好。
【丁俊贵“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说】三、知过而改,善莫大焉
知己之过失,承认它,并且改正它,毫无吝惜之心,这是最难的。豪杰之所以是豪杰,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在这里。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更正,便能扭转乾坤。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古往今来,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知耻与不知耻的情形大不一样。纵览历代圣人贤哲,哪一位不是知耻惜荣的人杰?从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闭心自慎,终不失过也”;从司马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耻之人,如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陷害忠良的秦桧,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贪赃枉法的和珅之徒,哪个不是遗臭万年?
知过而改,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活一世,犯了多少错不重要,改过,一切便能从头再来。
【丁俊贵“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说】四、以人为镜,方得始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
我们通常所主张的换位思考,只停留在想象、假设的层面。所获得的印象自然也是肤浅的。只有了亲历亲为的生活体验,这种认识才会更加深刻。
君臣关系,我们也是要劝诫,当臣子的有责任劝诫他的君王。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魏征其实应该是个很可爱的人。他一开始辅佐唐太宗,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很有语言的艺术。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笑时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是什么?历史上的暴君!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的命先保住了。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
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参与才可成。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
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人为鉴,方能完善自我。
永远不要拿别人当挡箭牌,只有直视自己的过错,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拥有一个更完美的人生。
如上,为说共勉。
【丁俊贵“常思己过,莫论人非”说】丁俊贵
2019年11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