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在打造学习型组织,每周五专门抽出一小时时间,开读书会。本月,我们分享的书籍是理查德·泰勒的《助推》,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助推》简介
经济学假设,面对选择时,人是理性的,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如果你去查阅经济学书籍,就会知道,经济学人的思维如爱因斯坦般缜密,记忆力如计算机般强大,意志力如圣雄甘地般坚韧。但是,在面对实际的选择中,人们却深陷难以计数的偏见和非理性中,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荒谬选择。因为心理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或者说在非理性面前,理性的力量如婴儿般弱小。阅读本书,你会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上去不合理的选择?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作者简介
理查德·泰勒,2017年10月,因为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泰勒,认为泰勒是首个提出将心理学纳入经济学讨论中并衍生出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作者,他当之无愧是该学科的开拓者。
宣布获奖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这样描述泰勒的研究:理查德·泰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论,社会偏好和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特质如何系统的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后果。
别被自我想象的聚光灯照花了眼!助推:如何忘掉人们眼中的自己?
文中内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别人很关注我们,尤其是在一些公开的场合,例如演讲,社交,宴会等,这可能给我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带来紧张,表现不好,而事实上,真的很少有人会非常关注你。忘掉这些,你会有更好的表现。
看似简单,但做到却非常难,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我将结合自身思考和经理,说说自己是如何逐渐忘掉人们眼中的自己,希望能给读者们一点启发。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坚定的认为,自己不在乎外在评价,不在乎别人眼中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发现,事实正好相反,我非常在乎外在评价,在乎到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它已经深入了潜意识,影响着生活和选择的方方面面却不自知。
为什么会这样如此明显的问题,却长期不自知?
心理学中有有个现象叫房间中的大象,意思是,心理问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当事人处在房间,意识不到大象的存在,因为大象太大,而人太小。但在房间之外的人,却能一眼就看出来。
最近两天在看吴伯凡认知方法论,有了看待该问题的新角度。如果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之外,找到一个支点,从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否则,你所有的努力都是无效的。对此,爱因斯坦有一句话,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其实,站在房间之外才能看到大象,就意味着,在房间之外找到一个支点,使得大象被看清了。
我是如何发现这头大象?
去年参加为期4个月的成长小组,小组成员给了我一个反馈,你非常在乎外在评价,你的头脑很强大,以至于很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头脑强大不等于聪明,只是说习惯于利用理智思考和评价,而忽略感性。具体表现就是,有很多是非对错,道德评价,情绪表达困难,缺乏活力和感染力等。
那时似懂非懂,觉得好像是这样,例如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非常非常,总是有很多种声音在打架,并且最终做出来的选择往往不满意。不能听从内心的声音,在做选择的时候会纠结不已。会习惯性的否定自己,批评自己,用价值或者对错判断来惩罚自己。
当你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就会慢慢的发芽,长大。这个反馈就是一颗小种子,围绕着这句话,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和体验。并且随着体验的加深,慢慢发现在做选择时,没有那么纠结,没有那么焦虑了。还能经常精确的表达内心感受,以至于有同事说,发现你很善于表达自我情绪的。
那么回到本文的重点,我是如何忘掉人们眼中的自己,逐渐的摆脱外在评价的束缚?答案是我找到了一个支点,站到了房间之外,通过成长小组中同伴对我的反馈,在这个支点上,重新审视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慢慢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