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及地点: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里。
发生的事情:茶馆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内容简介:从三角脸和方头及阔亭的对话中明白他们口中的吉光镇大害要熄掉吉光屯庙里的正殿点着的一盏长明灯。这盏灯据说从梁武帝时候点起,1000多年了都不曾灭过。
如此看来吉光屯的命名有深意,与长明灯有关联。在村人们看来,庙里点着的长明灯是传统的象征,幸福的吉照。如果被熄灭便会招来灾难,人人都变作泥鳅。
阔亭叫嚷着,吹灭长明灯,吉光屯还叫吉光屯吗,不就完了吗?因此,谁要想吹灭这长明灯,便会被大家视为“疯子”。
在庙门口,他(疯子),黄的脸和蓝布破长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含着悲愤疑俱的深情。(这是鲁迅先生用来形容要打破封建迷信的人的形象描写。)茶馆的人都赶到庙门前,空气也显得紧张起来。
他在叫看庙的老黑开门,要进去吹灯;阔亭和方头及庄七光在劝阻他。他还扬言“我放火!”
这一办法顿时吓得人们慌了手脚,“都很不安”,并七嘴八舌议论着对付“疯子”的办法;有的主张打死他,有的主张关起来,最后是终于把“疯子”关在了庙门西倒的一间仅开小窗、粗木直栅的屋子里,这才天下太平。“疯子”尽管被关,但他依然精神壮旺地在呼喊;“我放火!”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
阔亭和方头以保护全屯的功劳坐到四爷家的客厅里,并且喝上了茶。他们为四爷和郭老娃想出办法,就是将他关起来。
吉光屯从此不再有紧张气氛了。孩子们在他被关的庙门内玩耍,他忽的一声“我放火!”孩子们都吃惊,看到他的两只眼睛闪闪地在发亮。
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
鲁迅笔下的他,敢于去吹熄长明灯,而且坚决要自己去吹熄长明灯,这说明他办事很坚决,上过一次当,不会再被骗。他清楚地知道结局——“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
长明灯是封建社会时期君权与神权的产物,象征着封建社会残留的精神文化,长期盘踞在人们心坎里。吉光屯的村民愚昧迷信、落后无知、精神麻木。
小说的结尾,长明灯依旧在亮着,他被关在庙门内的西厢房里……这说明了他想要改变吉光屯的现状,仅仅把有形的长明灯吹熄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内心中无形的“长明灯”不吹灭,封建文化的病源就依旧存在着。
“疯子”执意并且只求吹熄社庙正殿上的长明灯,这对于改变当时民众的思想认识远远是不够的,也是非常表面肤浅的。
小说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人物的形象、动作、语言极富各自的身份色彩,让人恍如事件就在眼前发生的一样。
吉光屯人的奴隶状态及帮助四爷等人办事的麻木认知,通过他们要杀、骗、关“疯子”,将其深层的价值意义完美呈现出来。小说还富于浓郁的象征意味。可惜,结局依旧没改变什么,先生似乎有话要说,那时候有些清醒认识想要做出改变的人还没有对事情更加清晰和深度的认识。想要改变存在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能轻而易举就办到的,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更多的人有了新文化的意识。
读后感:鲁迅先生不愧为文坛巨匠。他对人物形象逼真的刻画,语言简洁明了又有力量,用适当的动词来衬托出人物的心理、身份地位,以及先生对国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对当时的村民们的麻目不仁和愚昧无知的生存状态的担忧和期盼。他敢于亮.剑,敢于指出社会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后辈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