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韩寒《后会无期》上映的时候刷过一句台词,叫“小孩子只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那时候只当是一句为了押韵的心灵鸡汤,现在却开始感受到其中看透了成年人友谊的世事感。
刚好在公众号“KnowYourself”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想就成年人交友这个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对文章进行一个记录和解读。
泛泛之交:人们友情的开始都是来源于非主动接触
非主动接触,就是你们是因为外在环境的限制而有了交集,地理上的接近性迫使你们需要与对方产生互动,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去接触对方。例如说,你们都是一个班上的同学,你们都住在这一片小区、常常上班或是上学的路上常常会碰到,你们都是社团组织的一员,或是你们工作上肯定要与对方打交道。当然,这里的互动只是简单表层的互动,例如打招呼问好、聊一下外界的近况,不会涉及到自己比较私人的想法和私密的信息。
患难之友:自我暴露能够促进人们友情的增进
自我暴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露脸,一个是展示自己的内心想法。
先说第一个“露脸”,就是刷存在感。心理上有个“曝光效应”,曝光度的增加能够在你眼里放大一个人的特点。如果你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还好的话,他的亮点就会得到放大,达到越看越顺眼的效果。但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怎么喜欢这个人,曝光度的增加只会让你觉得这个人身上的缺点越看越多,粤语来说就是“望佢前面,憎佢后面“。因此,只要你们之间第一印象不太差的话,更多的暴露能够让你们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感。像见面的机会增多,微信聊天的前列里总有你,经常从别人那里听到你的消息,都是刷存在感。
第二个暴露就是“展示自己的内心想法”了。人天生就是缺乏安全感的敏感动物,从我们在母胎的时候就是紧紧包裹住自己的姿势。为了保护自己,人都倾向于深藏自己的内心想法。童年时的我们为了把自己区别于普通朋友,都喜欢向对方讲一两个自己的小秘密。长大后的我们变得更为谨慎和保守,想要增进友谊,需要有一方先作出自我牺牲,迈出第一步,向对方倾诉一个小想法开始,测试对方是否愿意也和你分享。如果大家都愿意,那就意味着你们的友谊已经上升了一个信任的层次了。
在这个“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广度和深度都要讲求循序渐进。“刷脸”的话,要有些小缘由地出现在别人面前,可以从分享一些小事开始,一天一次或是两天一次,嘱咐下“晚安“”早安“,不要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地黏在身边的感觉。“交换秘密”的时候,观察下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感到尴尬不知所措、接不上你的话题时,就要放慢速度,继续聊一些没那么深入的话题。此处聊天的话题,可以参考心理学家Arthur Aron提出的36个问题,这36个问题以12个问题为一组,每一组都是逐渐深入。
心理学家告诉,问完这36个问题,你可以和任何陌生人坠入爱河 - 简书
换位思考:维护友谊需要懂得如何付出与索取
在经历了互相的“自我暴露”后,双方间已经有了信任与依赖。这时候,地理上的接近、是否频繁的互动对友情的影响力已经大大降低。人们对友情的要求,就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考虑自己,知道如何给出符合对方心意的回应。我知道我们友谊的界线在哪里,我知道应该对你的什么事情发表看法、对什么事情应该闭口不言;我知道怎么回应你的抱怨最能舒缓你的内心,我知道怎么回应你的热情最能使你高兴;我知道该向你倾诉什么,让你感觉到我对你的依赖。
真心知己: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
如果说上面的层次是理解的话,那这一个层次就是对彼此的肯定和支持。作为群体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这种社会群体的产生可能是因为特定的身份或是相同的爱好。人们从社会群体的互动中、从自己工作的成就中得到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如果朋友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认同给予肯定,自己也会感受到价值的肯定,以及朋友对自己内心追求的理解与支持,这样就会更加深厚双方间的友谊,甚至会达到推心置腹的地步了。
人们总感觉友情是一种感性产物,好像莫名其妙就两个人关系好了,或者无缘无故就感情疏淡了。这世上从不存在着莫名其妙,友谊的产生需要一方先迈出一步倾诉自己,友谊的淡薄也只是因为双方缺乏了维护的心思。我们需要学会建立友谊的“套路”,更需要明白维系一段感情双方都要用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