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总结好这次阅读,让我更加深刻理解,并对心理工作的科学性充满了敬畏,并对文化的通适和差异有了理解。科技和专业为人服务为目标,才能够融合,为生命的品质服务。这就是我始终坚持的方向。
循环提问本书背景
1988年,当作者( 西蒙 德国心理医生|治疗师)第一次为中国心理同行介绍”循环提问”的系统治疗方法时, 大家经过几个夜晚的讨论, 结论是: 不符合中国的文化。
过去3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的飞速发展,更开阔的界面与国际交流,一代一代人在传承中发展出新的行为特征。于是,更多实践证实,地域和历史差异,文化不同,但婚姻的模式非常接近。循环提问,在中国作为系统治疗的工具,因为广泛被应用,因此在心理领域的功效,也在不断被验证,从未间断。
90年代初,中国少数心理专家,开始在系统治疗中引入“循环提问”。许多专家总结,这个工具的思维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智慧相匹配。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保持和来访者们一起漂流探寻;又不能失去目标的明确和专注;既要做教练,又要做参与者,这其间不仅靠深厚的技术在工作,更要靠智慧和对来访者真切地关爱。
貌似横冲直撞,却是谋定而动,功力深厚。
这本书的结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通过9个案例的拆解和案例后续发展追补,让阅读者完整深入掌握。
循环提问技术的介绍
循环提问是系统治疗师或咨询师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重要性在实践里,相当于精神分析中释梦对于精神分析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某个通常不能被系统关注的,没有进入个体和集体意识的领域。通俗讲,当走着走着,惯性裹挟了看见和思维。循环提问给我们机会,跳出来审视,去探索破局和重塑之道。
系统治疗,也称为“长期的短期咨询”,咨询过程有周期届定,比如10次左右。但治疗过程可以持续一年或者更长,用电话回访、特殊情况返场等。
本书的技术框架:
1、流程- 每次10个步骤进行;保持灵活和必要性;
2、提问的原则- 7大提问原则
3、提问类型- 8大提问类型,其特殊性在于方式和风格
4、干预的目标- 2个
5、干预目标的标底类型- 3个
6、干预的方法- 13个
本书的案例
案例一:施奈德一家
主题:婚姻
这是关于工程师和教育者的家庭,他们的困惑是,究竟是婚姻的质量造成了太太的抑郁,抑郁造成了婚姻的质量跌落冰点。
咨询呈现
治疗的意义、澄清背景和治疗师中立,对于咨询各个环节、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
案例二:巴斯蒂安一家
主题:不良嗜好成瘾
一位坏习惯造成健康损伤,进而威胁到生命的成年人,整个家庭陷入焦虑。
咨询呈现
负面思考的积极力量。所有参与人员共同设定治疗目标,咨询师一边随家庭“漂流”,一边护航目标。
案例三:格拉赫一家
主题:15岁女生怪异行为(在校成绩良好),由儿童精神医生转介- 家庭治疗
4口之家,中年全职妈妈和职业父亲,青春期姐弟 (15岁和12岁)
15岁女生,在校成绩和表现都不错,但体重超轻,严重洁癖,尿床,对父亲有攻击行为。
咨询呈现
黑色的想象,一起去真实面对。
那些长期在一起经历了发展的人,会互相证实他们的世界观。于是咨询的重点就在于“没有什么-新的- 综合症”。指出新的可能性。
影响- 父母与女儿的争论仍旧不断,但女儿的生理症状消失。
总结:成长动力出现时,父母才是关键。
案例四:卢卡斯一家
主题:成年的儿子如何独立
3个成年孩子和父母,一儿子想搬回父母家,他存在心理疾病,兄弟姊妹不愿意他搬回父母家。母亲觉得可以搬回来。
咨询呈现
将出现的问题外部化和拟人化,对改变保持中立。
当问题作为家庭一员被具象化,动力从内部呈现。有时候父母和孩子会以一种悲剧式的方式一起陷入困境。大家一起走入死胡同。
影响:对“不改变"持有积极态度。兄弟姐妹接受搬回来的想法,成年儿子自己发展出离家成长的模式。
案例五:迪茨一家
主题:分解过错
父母是天主教徒。父亲刚退休,母亲全职在家。哥哥和她都20多岁,
女儿因为一次创伤,出现幻觉。经过很长时间治疗,这次治疗后,医生强制要求,必须进行家庭治疗。
咨询呈现
过错归责,不要成为禁忌的话题。有些人喜欢把过错归于他人,有些人喜欢大包大揽过错和责任。这就出现了大家把问题焦点放在“过错究竟是谁的?”,同时也为过错赋予了权力。
治疗师分解过错的工作,就是把焦灼化解开,帮助大家一起冷静下来。
影响:后续,女儿对躺平和与父母继续争执,采取了家庭会议的方式。也分析自己碰到的困惑。行为本身的变化都是积极和成熟的面对问题的态度。
案例六:弗洛林先生和医生
主题:慢性化- 长时间处于治疗环境的影响
心理疾病者,长时间浸泡在治疗环境中,怎么找到改变的机会?
咨询呈现
治疗环境,已经比家庭环境更熟悉。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已经为自己和他人赋予角色。咨询和治疗工作,集中在控制和被控制,责任和承担责任中划清界限。
会谈就进行了一次,后期弗洛林先生还是选择呆在治疗环境中。
没有特别消极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积极面。
影响:自己选择和被迫,是2种不同的状态。
案例七:比格女士
主题:治疗师会导致慢性化吗?
比格女士因为婚姻,10年多都在咨询路上。轮换了大约7-8位咨询师。
咨询呈现
个别治疗的挑战:治疗关系,会进入自我证实的环路,会形成观点的争斗。
因为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都只在双方之间。
引入虚拟旁观者,打破如上模式。
作者认为:道路就是目标。是这样的吗?
系统治疗后,比格没有再找其他咨询师,同时发展了自己的生活规划和信仰。
案例八:福克斯女士- 陷入僵局的个体治疗
主题:医生会诊陷入僵局的个别治疗
一位心理疾病的患者和她的治疗医生来寻求系统性治疗。因为医生的治疗,由于患者始终的沉默反馈陷入僵局。
咨询呈现
与医生一起谈论患者。与患者一起沟通医生。帮助双方去观察彼此的互动模式。
案例九:舍恩贝格先生和舍恩贝格太太
主题:不良嗜好成瘾
一位开诊所的心理医生转介。先生和太太都在职场。先生赌博成瘾。他们把改变的期待放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上。
先生承认自己是完全过错方,妻子对先生抱有教育的态度。
咨询呈现
把二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家庭练习,作为治疗的一部分,表现出无比的动力。扰动表面上的和谐平静。
后续治疗陪伴是短期现场咨询的有效补充。
长期效果,双方在建立新的关系模式。
总结:本书案例,普遍性非常强。要求咨询师结构化、洞察力、技术力、视野和阅历要丰富而开阔。系统治疗让咨询师和治疗师有更好的工具和体系助人助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