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段富兰克林在8岁—17岁这个阶段读书生涯的故事,和适合他的写作修炼养成术。
自幼爱读书,生活实践丰富
富兰克林在自传里就说到他小时候读书的领悟力很高,识字早,8岁的时候去语法学校读书成绩优异(除了算术没几分),习得了一手好书法,10岁时,他就告别学堂,回家为父亲做生意。当时他父亲从事的是油烛和肥皂制造业,但富兰克林并不喜欢这行业,他的梦想是去航海,因为他从小擅长游泳(这个技能使他后来在独闯伦敦时得贵人相助),此外呢,他还学会了划船,他总是充当小伙伴们的“孩子王”角色,这在少年时的玩耍中就体现出他有一种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和领导力。
追溯到他的祖父辈,他家很早就有“宗教”底蕴,一本圣经从玛丽女王统治时期,从祖先们的信仰中得到传承。也难怪他很喜欢《朝圣者历程》,自小喜欢读书,零花钱都用在买书上。他读过神学论,但当时他决定不做牧师了,因此在求知若渴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并没有机会去读那些更适合他的书,是一件可惜之事,而认为值得花时间去读的书,是对他今后的人生中的某些重要抉择产生深远影响的意义。
之后他跟着哥哥学习印刷,用很短时间便熟悉了印刷业,很快成为哥哥的得力小能手。这份工作的好处是让他得到一个阅读好书的机会。通过他跟一些书铺的学徒打交道,有时能从他们那里借到一些书,通常他有时候晚上借一本,第二天一早便还回去,因此总是读书读到很晚。
放弃写诗歌,获得散文写作才能的缘由
也从那时开始,富兰克林迷上了诗歌,还创作写诗。但是父亲认为诗人通常身无分文,于是他放弃了诗歌。
使他未来走向成功的主要手段之一——擅长散文写作。下面将告诉你,他是如何在他那个环境下获得那点才能的。
1、因:首先,受宗教论辩有关书籍的影响,他喜欢争辩,当时有个同伴和他一直进行争辩。后来,他同伴去了异地,他们之间就经常书信往来,每次都是就事论事,直到有次他的父亲看到了他的信,读过后并没有加入论战,而是跟他讨论文章的题材问题。他说,虽然在文字的书写和标点方面比对手强(得益于在印刷所的工作),但是在用词典雅、叙述条理上要比对方差得远,并举出几个例子让他信服。之后,他开始注意文章的体裁和风格,决意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2、偶然性:大约在那个时期,他偶然发现了一本《旁观者》的零本。他鉴别出这本书的文章写了极好,于是他想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
3、做学问——富兰克林的方法步骤:
(1)选了几篇论文,将每一句话作一个简短的主题摘要,然后放置一旁,几天后,不看原文,用自己记得的合适的词汇将所有主题摘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然后串联成整篇的文章,意思和原文一样。
(2)将自己写的和原本进行比较,发现文章中的缺点,再做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词汇十分贫乏,或者无法立即想到用哪个合适的词。
(3)将其中一些文章改写成诗歌,不断迫使自己搜索同义词,从而有助于记住这些单词并最终熟练掌握它们。等过了段时间,又将诗歌重新还原成散文。
(为什么富兰克林会想出这个方法呢?他的逻辑是:要是没有放弃写诗的话,词汇量肯定会现在丰富得多,因为诗歌的特性是用一些不同音素的词来凑韵脚,这样就要求写作者需要不断寻找同义词来配合诗的韵律,对词汇量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4)有时也会将自己做的内容摘要打乱,几星期后,再设法将它们重新排序,串成一篇论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学会排列内容思想的方法。接着再将复原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对比,会发现很多缺点,并逐一改正。
4、“自我预言实现”激励机制:他有时会心存幻想:对于有些改写复原的地方,与原文的逻辑和语言会侥幸相同,这种想法鼓励自己使他相信将来或许能成为一个好作家。
5、自律:通常在晚上收工后或早上开始工作前阅读书籍、做些类似的练习,或者在星期日的时候,想尽一切可能不参加形式类的活动。
6、知行合一:会把书里的好方法用于生活实践。比如,节制的饮食常常让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所以他在饮食上学做素食菜系,发现自己读书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积累到一定程度,有底气重攻弱点,效果产生质变
16岁左右,他又开始新的挑战——就是看算术书。因为以前数学不好,挂科两次。但这个时候他再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就非常顺利。之后还读了关于航海的书籍,学习了几何学知识。
期间,他不断专心努力改进写作文体,偶然发现一本英语语法书,最后两篇文章简单介绍了修辞方法和语言逻辑。讲如何运用苏格拉底对话法进行辩论,就买了Xenophon's 的《苏格拉底的重要言行录》。
从知行合一中精进写作技能,收获智慧
根据《苏格拉底》这本书里的方法,他放弃了原来生硬的反驳和独断的立论,尝试新方法——装成谦逊的样子进行发问和怀疑。随着新方法不断运用,娴熟,和验证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智慧”。同时也是标志着写作逐渐产生影响力的开始。
通过偶然地学习后,他找到一个自己感到最安全的方法,他发现在辩论中很容易利用这个方法获得心理优势,从而使对手陷入困境。
就这样,找到自信后,他便喜欢上频繁使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应用实践,渐渐地,能将它运用得娴熟而巧妙。总能取得意料之外的胜利。
再次,实践对象找和那些厉害的人过招(有修养的学者文人)
再后来持续用了这个方法几年之久,后来还是逐渐将它放弃,只保留了用谦逊的语气发表个人意见的习惯。
因为在继续学习后,他逐渐意识到“傲慢即是愚蠢”。
于是他开始匿名投稿,一直写到那种类型的文章所必备的常识几乎全部用完。他的文章得到很多知名学者大家的赏识。
那个时候,富兰克林17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