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里的智慧
在陪伴孩子成长中,我也一路踉跄地成长着、改变着。当然成长的意义很广泛,但与我而言,真正的成长应是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成长,敢于站在客观的角度上面对自己的不足,听到别人的批判不再立马跳出来为自己辩驳,我愿意通过学习去改变,每天都为此努力一点,也许最终一切并不是我设想的模样,但做了总比不做强。
常常思考,孩子们在生活上、行为上、学习上所表现出的不足,有几成是先天的?又有几成是后天教育的?无疑是后天教育的结果,那么有几成是学校教育的?又有几成是家庭教育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有多少时间在学校?又有多少时间在家里?跟妈妈相处的时间无疑比老师长。孩子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会深受来自妈妈的影 响,妈妈在孩子成长中不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妈妈的成长与改变,对孩子的成长应有着非凡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意义与价值不会只体现在100分的成绩里,妈妈的教育更多体现在生活的日常琐碎里。(当然老师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不是一个 妈妈可以替代的,在孩子特殊的年龄里,一个好的老师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向那些倾心育人的人民教师致敬!)
前几天体检时,医生说最近一个时期丫头不能吃豆制品,而很多蛋糕店里都会用大豆油,蛋糕也成了我们的禁食品,好几天了丫头馋的不行,于是我答应她在家里做蛋糕,经过简单而仓促的准备之后,开始动手DIY,我负责把蛋奶液打好,然后在丫头的帮助下筛入蛋糕粉,在电子称上粗略的称一下,丫头在一旁提醒“妈妈,可能加多了”,我整个的过程在用我的“差不多”理论,所有的材料准备就绪,交给丫头去餐桌搅拌。而我就自顾准备午饭去了,大约过了几分钟,我叫丫头把蛋糕胡拿来,丫头嘟着小嘴极不乐意,我一看,傻眼了当时就生气了,没好气地说:“你去看书吧,妈妈要做饭,这个下午做成饼干,蛋糕不做了。”
丫头出去了,我继续忙午饭,收捡玩一切,望着下午要做的饼干面发呆,我意识到了自己性格里的“劣根性”在做面包这件小事上暴露无余。
第一:在开始之前缺乏充足的准备。
第二:准备的过程粗心,运用“大概”“差不多”理论。
第三:在发现错误的一瞬间,把错误归结到了孩子身上,并没有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我才是主导者,那一刻对于做面包这件事,我是缺乏责任和担当的。
第四:轻易的开始一个计划,然后又轻易的放弃。
想到以种种,我不寒而栗。 身为妈妈,应该教会孩子耐心细心的去做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在错误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不要轻言放弃,这些美好的品质应该在生活的细微磨砺中学会。而在整个做面包过程中我恰恰给孩子做了负面的身教。
把失望的丫头叫到厨房,郑重的告诉她“妈妈今天一定让你和哥哥吃上妈妈做的蛋糕,刚才失败了没关系,我们再做”,恰在这时爸爸打电话说晚上不会来吃饭了,这样我们做蛋糕的时间就更充分了,认真而仔细地进行每一步操作,结果成功出炉妈妈牌蛋糕,丫头高兴地捧着“美味”小蛋糕自顾享用去了,边吃边喊“妈妈,好吃的停不下来”,结果只给哥哥留了一个。
面包里的智慧儿子吃着香甜的蛋糕,嘴里啧啧称赞,我也把蛋糕里的智慧讲给他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