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做了秋水老师在《知识管理》喜课中提到的《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中提到的如何寻找“活着的意义”练习。
首先找几张白纸,在其中一张白纸上写下:“我这辈子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然后用一个小时绝对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天马行动、深入思考地写出所有你能想到的活着的意义。
直到哭出来为止。
我写了110个理由,可惜没有写到情绪崩溃,写到哭出来,就超过了一个小时。
我想也许是今年7月的时候,在与朋友相对而坐,谈到成长时自己已然控制不住的泪崩早已告诉了我答案。我已无需再跟自己的内心来一次深挖,所有内心的真正渴望早已昭然若揭。
关于成长,关于坚持,关于自己定下的第一阶段目标……当我看到文刀老湿最新更文讲述自己的公号文章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原创手绘、寻找高清配图、撰写文字……)以致于几近崩溃,忽然间明白了些什么。所有看似不经意的有意思的文笔、自然流淌的幽默、极具个人特色的手绘,都是苦逼地熬出来的。
重新阅读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我在拆书帮筹备分舵攻克30拆时最多引用片段的书,惊喜地遇见关于“成长”这个最近我关注的话题。
我承认我也是标题党,看到颇有玩味和有意思的标题也会忍不住看文章。然而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却在一开始给了我标题党的感觉,若不是有大神推荐,我可能永远不会购买它。然而,真正读了之后才发现思维里的墙真的被一点点地瓦解了、拆掉了。着实令人惊叹。
我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成长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需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
古典老师这样描述了成长的样子。记得朋友跟我说,我是那种很难得到快乐的人。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不是“高”这种浅显的可通过别人的肯定和外在环境可以衡量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达到自己的满意”。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满意,往往最难把握。然而,就像古典老师所说的,成长就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不需要别人去替你衡量,在你内心深处你很清楚自己是否成长了。
那句“不能忍受自己不成长”是我咬牙切齿对自己说出的。我曾痛恨那个停止成长的自己,我的生命中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哪一刻像今天这般如何渴望成长。
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这是古典老师在书中第八章“上天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中写到的。我的眼睛捕捉到这句话时,是有种心跳加速的感觉的。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成为‘等死模式’。”
古典老师在书中列举了一个女孩考研差3分却犹豫来年要不要再考的事例。发现她每天花在烦恼“是否要再考一年”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她当年的复习时间,如果有这个烦恼的时间说不定她早就考上了。
微信群里有位非常积极向上的小伙伴,是位时间管理达人。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出版自己的畅销书,然而不是科班出身的她在写作之初被朋友说“写的都是垃圾”。她参加各种写作培训班,继续坚持写作。如果她一味地苦恼如何应对别人的蔑视和该不该继续写作,那么也不会有今日她已写完了10万+字,也不会有她越来越精准的文字表达。我为她的行动力点赞。
所以,尽管月更20000字对于最初设立目标的自己而言是简单的,然而坚持下来依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灵感枯竭的时候,别人不喜欢阅读我的文字的时候,忙了一天坐在电脑前无法打出一个字的时候……
我用冥想唤醒身心、用青草药膏涂抹太阳穴以振奋精神、用阅读来找到文字的感觉。所有这些,都是行动。大多数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想的太多,而行动太少。
向自己的生命发问
古典老师在读大学的第一个晚上,这样想到:你身边的所有人完全不了解你,他们不知道你的过去,从明天起你完全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人。
这种共鸣的感觉令人眩晕。我想到我的大学,我无法用言语形容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心中的狂喜。那种“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愿景灼灼地冒着火苗。所以在老师任命了当时已经是预备党员的女生为代理班长的时候,我知道我该努力去争取。我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赢得了同学们因这种期待带来的信任,最终赢得了我想要的机会和平台。我真的怀念那样的时光里,那样努力争取机会的自己。
“亲爱的成长者,你的生命是一个奇迹,任何人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探索自己传奇般的生命,都会远远获得超乎期待的答案。僵硬的人把生命当成工资和数字,当成学历和证书、当成让某一些人快乐和满意的方式……”
我常常有“被迫害妄想症”,如果家里失火了我该怎么办?我要不要把我的毕业证书、获奖证书、保险单、银行卡等等打包放在一个随手就可以拿到的地方?
现在我更在意的是“自己”本身。抛去学历、工作、数字……我拥有什么特质可以让我从容面对失去一切外在的条件。
我有自食其力的绝对能力吗?
我有面对一切的正能量吗?
我有令人快乐的幽默感吗?
我有重获新生的勇气吗?
我更愿意关注自己的生命,向自己发问。
也许我无法做到高屋建瓴将读书笔记写成书籍的“导图模式”,令读者一看便知书中的梗概和精华。我只擅长用拆书的思维模式一点点拆解我认为重要的观点和句子。最近我也在学习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语音课程,里面有许多新鲜的观点,每每听来都觉得顿悟和新奇。
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旧有观念同化,真诚推荐您阅读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
本文题目和部分引用段落来源于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