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废墟构类写作的技巧
教学手段:以典型问题为入手点,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接触、熟悉分析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套路
实践题目:
备注:读者不要觉得题目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太难。只有足够抽象的论题才能合适引入批判性思维。9岁的孩子有其独特的引领方式和接受程度。且请继续阅读下去。
实践过程(以下原本发生在英文语境,以下翻译成中文):
家长:我有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育人”,你来谈一谈吧?
孩子:太难了,我不明白题目的意思
家长:“筛选”的恶意思是:通过考试、比赛或者老师题名等方式来对学生评估和分类。比如发生在你的身边和学校的例子,只有比赛获胜的孩子,才能有机会参加大师课的学习;只有通过考试的孩子,才能进入你现在的学校。“育人”的意思是:教育要帮助每一个孩子获得平等的机会,要提供每一个孩子,健康、心理、学业、社交等方面伴随年龄的全面发展
孩子:那我明白了,所以我想说: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因为人人平等,不能歧视bulabulabula...
家长:很好!下面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不是一道选择题,像你做数学题一样,在答案的ABCD之中选出正确的一个。看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你要明白这几点:
第一: 题目在问你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你首先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答案。第二,题目例举了“筛选”还是“育人”,你要知道它们代表了什么?比如说代表了具体哪些手段。第三,就是你是否认同这两个本质?你可以认同其中之一,可以两个都认同,也可以两个都不认同。这种情况下,你都要说明清楚,为什么认同或者不认同,或者你有什么新的看法.你能把这些都考虑清楚,讲明白,就算是把问题谈清楚了。如果写下来的话,就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
孩子:我想我明白了一些。现在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筛选,并且还是育人”,bulabulabula...
家长:不错!那么我有这个一个问题:你参加过的比赛可以看成是一种筛选吧?那么被筛选下来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获得某个培训的机会了,这不是违背育人所代表的公平和无歧视的原则吗?你同时同意这两个原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呀?难道它们之间不是冲突的吗?
孩子:啊!!!这个...这个太难啦!我不会....呜...呜...呜...呜...
家长:不要紧,不会很正常(会才不正常)。你先冷静一会。我有办法让你明白,虽然不会想成年人的那种明白
Two Hours Later...
孩子:快告诉我答案吧?
家长:想象学校就像咱们家的菜园和花园,学生就像不同种类的蔬菜和花朵。妈妈每天都会给它们浇水,也会经常施肥。
妈妈会故意不给哪个花花浇水吗?肯定是不会的。妈妈是每一个花花和菜菜都要照顾到的,对吧?
同时,你也晓得,不同的花花和菜菜需要的水、光照和肥料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水,有的要稍微旱一点;有的要多施氮肥,有的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就不需要很多肥;不同时期植物需要的肥也不一样,长叶子的要多加氮肥,结果的时候钾肥要充足。就像花朵需要不同的条件来生长一样,学生也需要不同种类的学习。
“有时候,老师会检查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理解程度,比如数学或阅读。这有点像弄清楚每朵花需要什么来茁壮成长。
如果你喜欢解谜题,老师可能会注意到并给你更具挑战性的拼图。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学校是如何帮助我们作为独特个体成长的。
在学校里,你可以绘画、演奏音乐,甚至选择你喜欢的书。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兴趣,就像不同的花朵以不同的方式绽放一样。
学校就像一个跷跷板。孩子们一边是学习特定的,大家都要知道的东西,另一边是探索自己的兴趣。
所以,教育就像一个花园,我们在这里学到重要的东西,但也是一个游乐场,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使我们特别的东西。
孩子:这一下我明白了。
家长:那好,接下来你再消化一下,争取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之后我们来一起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