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9898字符,阅读时间8分钟。
引子 1
大家好,我是于晓璐。
我和先生王东一起创办了教育顾问工作室,字号是:【西学东渐】,含义是西方的学术思想在东方逐渐转播。
也含了女儿名字:西;先生名字:东。
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引子 2
1847年清朝第一位留学生容闳先生的自传的中译本就叫《西学东渐记》,清朝120名留美幼童的策划者、组织者就是容闳先生。小学课本提到的铁路设计师詹天佑就是120名留美幼童之一。
我们的工作室是:西学东渐,英文ID是EduLinkUs
暗含:教育连接我们
引子 3
现在是北京时间2018年2月8日早10点,波士顿时间2018年2月7月晚9点,北京时间已经是农历腊月23,小年,在这里给各位群友拜个早年,祝大家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感谢波士顿、北京两地的群友的时间,
我向各位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女儿从私立寄宿高中到文理学院的经历,
我作为母亲和教育顾问的思考与成长。
序言
我和先生王东是高中同班同学。
王同学高中毕业去合肥上中国科大。
我高中毕业去了郑州的军校学计算机通信。
我94年硕士论文是图形图像的数字压缩处理,讲起渊源,可以算早期的人工智能AI。
军龄18年,中校军衔后,我退役进入通讯行业。
作为第一款国产分体式微波设备的研制组织者,我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带入15个国家的通讯网络。
我工作上与国外交流多,所以我很早就萌生让女儿留学的想法。我先生更是,他大学同学很多在美国,在Lexington镇上不仅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王同学的8位大学同学。
但是女儿并不这么想。
第一章 中关村一小天秀
女儿小学在中关村一小天秀分校。由于天秀分校有宿舍,班里曾有新加坡学生、韩国学生短期交流。她作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还一对一帮助班里的小留学生,现在想来也是小mentor。
女儿回家和我说,新加坡同学英语比他们好,数学课的汉语也能听懂、跟着做题,一上语文课就听不懂趴桌子上睡觉。我想中国到美国的很多小留学生一开始也是类似情况吧。
女儿小学时曾跟着一位拿着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签证、实际在体育大学做英语教师的美国退休老太太学英语发音。我私下猜测可能因为年龄问题,办不了工作签证。
我大学当过校电台播音员,玩过配音,于是给孩子录了很多英语故事磁带,还画了很多图文并茂的图片教她单词。最近翻出来画片,非常感慨,我居然能画的这么好,小时候咋没让我娃多报几个绘画班,也开发一下艺术潜能呢。小学高年级后,就让她自学新概念英语,不懂的再来问我。
第二章 101初中
经过北京小升初的煎熬,女儿去了位于圆明园的101中学读初中。
折腾小升初时,我发现,小学生们折腾课外班是因为课内知识没有区分度,大家都考双百,所以课外学一些难的。
但是初中的课外班讲的内容基本都是中考内容,都是课内的知识,如果课前预习好、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做练习,课外班没必要。
我女儿上初中后,就放弃了各种课外班,包括长笛,因为没进入学校的金帆乐团。周末女儿彻底放松,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睡懒觉,看电影。
每天早晨上学路上我们一起听北京电台的相声节目,那时我才知道有郭德纲。
我其实也非常担心孩子留学后的中文水平会下降,现在觉得小时候听的那些相声和小品应该让她中文不退步的好方法。
听相声、看小品,推荐想让孩子学中文的家长试试。这样孩子也能能和家里老人还能汉语交流更多些。
当然,女儿的中文功底还得益于小学时期诵读的大量古文经典。偶然知道楼上邻居在北大附小读书的孩子有一套北大出版社的子丑寅卯的12本大字注音的《中华古诗文读本》。
当时的想法就是趁着年纪小,记忆力好,读三遍再利用记忆规律重读几次就能背下来。省的初中、高中再费劲背古文。
虽然女儿没在中国读高中,但中国高中课本涉及的古文,她小学时都在家被王同学揪着学过了。
这也是女儿能帮费米实验室的吴为民教授翻译自传,帮硅谷写了系列畅销书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吴军博士翻译“数学之美”的中文基础。
能在出版社承担这些中译英的工作,仰仗女儿的英文写作能力非常不错。
她是她高中150年来的首位亚裔主编,是Peer tutor,帮美国同学修改essay,上大学后也在写作中心工作,帮助大四学生改essay。
女儿在初中给自己设定的节奏是,初一站稳脚跟,初二崭露头角。
尽管她是11月生日,比同年级学生小,但是她的绰号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茜姐”,草字头的西,不是西学东渐的西。
很多同学把她当做“知心大姐”,我想肯定不全是因为她的身高优势。
第三章 留学?
女儿在101中学被同学拥护、老师喜欢,所谓横着膀子晃,游刃有余。
她一点也没有留学的想法。
特别是我女儿2008年9月入学的,正是101中学校园环境最棒的时候,因为2008年8月奥运会的奥林匹克青年营就设在101中学,政府投入巨资美化环境,好给各国年轻人展示天朝大国形象。
女儿小学时曾随课外数学老师组的团去新加坡参加所谓的国际数学竞赛。那次回来女儿说不喜欢新加坡,因为和她同屋的女生晚上睡觉磨牙,把她吓坏了,而且吃了她说的不熟的带血丝的鸡肉,应该是她之前没吃过的白斩鸡,这些小事造成她对新加坡印象不好。
这些想法当然很片面,但孩子就是这么想的呀。其实很多成年人也是这样思维方式,来北京坐了黑车的一日五游,对北京就印象极差,因为自己的体验确实不好。
对美国的考察也一样。五星级酒店的生活不是普通北京人的生活,也不是普通美国人的生活。
我们带女儿来美国访问时,为了深入体验,一半时间住酒店,一半时间当沙发客couchsurfing,住美国同学家和美国网友家,那时还没有Airbnb。
第四章 Boarding School / Day School
我们带女儿参观考察的重点是Boardingschool,寄宿学校,因为我们不能来美国陪读,也觉得长期留学不能住别人家里,还是有食堂、宿舍、医务室的寄宿学校Boarding school更踏实。
现在网络发达,
资讯发达,
各种观点传播,
交换生好不好,
走读学校好不好,
家长也不知该听谁的。
当有家长向我咨询,我常常为她四个问题
1、你是好人吗?
答:我是。
2、你同学亲属家孩子到你家住三年读高中,你愿意吗?
答:不愿意。
3、请你在你的小区邻居或者同事朋友中给亲戚孩子找一个寄宿家庭吧?
答:很难找。
4、你家附近的好学校好进吗?如果汉语不流利的外国学生进去读能跟得上吗?
上次有个济南的家长和我交流,想去美国的好人家(如何定义好人家,大家都能理解),我说,是啊,如果孩子来北京上学,最好住在清华北大教授家里、银行总行处长家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再换个场景,日照、临沂的亲戚朋友家孩子到济南上高中,你家能否接纳别人的孩子3-4年。
家长送孩子在美国读高中,我觉得并没有比在中国多学一个数学公式,而是除了学术之外,还有自我认知、思维模式的培养,而这些更多是在非学术的课外活动中获得的,所谓低龄留学的砝码,课内学术60%,课外活动40%。
家长不陪读,孩子去了走读学校,基本就放弃了这40%。
住寄宿家庭的学生往往需要坐校车,校车固定时刻表往往不匹配课外活动的时间。
如果寄宿家庭能来接,当然好。可这绝不写入合同,你懂的。也有同学Uber来解决。
所以,如果家长不陪读,我们不推荐走读学校,哪怕是号称一流的走读学校。我们觉得家长忍受了亲情隔离,花了经济成本,太不值得。
即便很多读走读学校、住寄宿家庭的大陆小留学生的大学去向确实不错,但高中阶段很少参与课外活动。我认为这样并没有享受到美国教育的精华。如果仅仅是为了课堂学习,国内好的国际学校也能做到。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
孩子,你要溜达着跑,
但要跑进第一集团。
看过马拉松比赛里的配速员(兔子)吗?扯远了。。。
如果学生是省队的水平,我们就去寻找河北省队、湖北省队到底哪个适合学生,还是麻州联队、康州联队到底哪个适合学生,绝不把孩子送到国家队去。
如果勉强进了国家队,大狼狗撵着,还天天跑最后一个,孩子得有多强大自信才能不崩溃啊。
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大学阶段树立自信心,学术自信、社交自信,我们觉得比什么都重要。
高中学的知识、大学学的知识,在孩子35岁后都用不上,能用上的是这个过程中积累的能力和自信。
第五章 高中私校?公校?
下面分享一下我女儿在波士顿西南 southboro镇上 圣马克高中的经历。
因为我们生活在国内,没有资格进入美国免费的公立学校,女儿只能进入私立学校。
对于家长不能陪读的孩子,我们肯定建议送入私立寄宿学校。
李盤师兄提到有一位家长提问,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区别。
我们自2009年到现在深入走访了120所私立寄宿中学,只参观了不到10所公立学校,因此对公立学校没有非常系统化的细致研究,但对私立寄宿可以来做个深入介绍。
从硬件上看,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差别不大,有差别的地方在师生比例。
昨天还和一位驻外的同学通话,她送孩子去了私立学校,没去公立学校,她说你们一定要和中国家长讲清楚,美国高中的学业压力把中国小留学生弄抑郁的可不少,和她娃一起去年9月进入那家私立学校的另外两个女生,一个已经回中国了。
她知道当地同事的孩子去了公立学校,课下根本找不到老师问问题。绝大多数公立学校是没有宗教课的,她娃所在的私立学校周五有一次去教堂的课,讲解一些宗教知识,并不强迫学生信仰。
她觉得人在美国,还是学些宗教知识好,估计这也是很多本地父母送孩子去私立学校的原因之一。公立学校不提供宗教课,因为教派太多,不能厚此薄彼,于是干脆不讲。
当然确实有很多孩子很适应人多的公立学校,有家长也觉得孩子从小就需要适应那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但也有美国本地家长在大学阶段,依然希望自己孩子就读人数较少的文理学院。
其实研究一下大学的录取新生的Profile,通常60%新生来自高中公校,40%新生来自高中私校。但是私校学校数量少,在校人数少,相对比例就高了。
私校的师生比低,以我女儿的St Marks School为例,低至1:6。
这意味着每个学生受到的关注度特别高,师生关系紧密。每位指导老师指导5-7位学生,学生在学校随时可以寻求Advisor的帮助。
第六章 导师Advisor
女儿的指导老师Mr. Harris在学校已经任职40年,原计划在我女儿11年级读完那年退休,我们询问Mr. Harris能否延迟退休,想不到的他真的同意了,调整了个人退休计划,一直到女儿毕业那年才退休。
女儿11年级暑假在康奈尔大学参加TASP夏令营时,Mr. Harris 和夫人还开车单程6个小时去专门去看女儿。
2015年女儿的高中毕业典礼,也是学校建校150周年的纪念典礼,也是Mr. Harris的荣誉退休的道别礼。在去年2017年5月我们40天寄宿高中访校之旅结束的时候特意留出一天时间去看望Mr. Harris和夫人, 在一起回忆女儿的高中时光,汇报现在的大学情况,分享各自的生活近况。
私立学校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课程选择多,课外活动资源丰富,课堂人数少。St Marks School开设大约150门课程,对艺术、运动、STEM、人文方面的投入都很大,小班教学,只要有孩子选择的课程,不管是四个人上课还是三个人上课,都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因此女儿当时选课的自由度很大,并在毕业的时候非常骄傲地表示这个高中上的很值,四年里把学校提供的所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都学了。
她在高中尝试了壁球,曲棍球等运动,都没有太大兴趣,到高年级,就选了瑜伽、跳舞来代替运动。
她阅读广泛,从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到时间简史,都是涉猎范围。
她爱好写作,成为Peer tutor,进入校报小组后,从校对工作开始,后来成为首位亚裔主编。课余还翻译了费米实验室吴为民教授的自传《风口浪尖的人生》。
在这里我声明一下,我们是普通的家庭,女儿是一位上进的普通学生,我们没有要求她一定上哪所大学,对她高中时期的期望是充分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能发展自己和周围环境以及人们的良好关系,总之有一个合理期望并幸福生活能为社会做些贡献的普通人。
第七章 高中师资 & 选课
有了这个方针的指导,我们在高中阶段心态平和,不紧张,鼓励女儿积极探索自己的爱好与兴趣。
她在10年级的时候选修了宗教课 Eastern ReligiousThought (Hinduism印度教, Buddhism佛教, Confucianism儒家, and Taoism道教) , Mystics 密宗 and ZenMasters禅宗。
本来是一年的必修课程,可是这一年的课程让她非常感兴趣。
于是在11年级又选修了一年宗教课程,Judaism犹太教, Christianity 基督教and Islam伊斯兰教,并作为学校代表参加全美中学生关于Social Justice 的Conference。
这些都得益于她高中的宗教老师,Reverend Talcott可以说是女儿的人生导师,很多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都会去找Reverend Talcott 交流讨论, 对她帮助很大。也促使她在大学期间选择Religious Study作为Double Major 的一个Major。
Reverend Talcott的二儿子和女儿是同一年级,我们也和她先生在家长的Potluck聚会上交流过。Reverend Talcott 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非洲两年志愿者工作后回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MBA学位进入华尔街工作,之后又去哈佛神学院攻读神学研究硕士,后来全职任教在圣马克。
圣马克高中还有很多这样经历不凡的教师,有的是放弃律师职业到学校任教的,有的是百老汇舞台剧的编剧。
我们在参观很多私立寄宿高中的图书馆时,注意到,不仅有 new arrival,新来的书,还有一个架子标着 Alumnus 和 Teacher book,校友和教师写的书。
寄宿学校的另一大特点是课外活动资源丰富,St Marks有多达74个涵盖学术、非学术、艺术、运动、宗教、社区等等各方面的俱乐部与活动,每位学生只要想,就能参加到自己感兴趣的团体中,老师大多都住在校园上,我女儿就曾想回到高中任教,这样也不用买房子了,可以住学校提供的住房,也不用做饭了,可以吃食堂。
寄宿学校的老师,很多担任课后运动的教练,因此学生很容易和老师建立信任关系。大部分同学都寄宿在校园,关系也是非常紧密,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
就是在这样的包容支持、资源丰富的温暖环境中,女儿度过了愉快的高中四年,从一个内敛怯怯的小女孩成长为有自我认知,自信坚定的年轻人,Cum Laude荣誉毕业生,(11年级是GPA前10%的学生有参评资格,12年级是GPA前20%的学生有参评资格,历年的荣誉毕业生名字都刻在木板上,挂在学校走廊里)。当年唯一的Harvard Book得主,建校150年来第一位华裔校报主编,我们深感自豪,特别感念学校,到现在已经毕业3年,我们依然每年向学校捐款以表达感谢之情。
第八章 大学访校
下面聊聊女儿申请大学的一些故事。
我们曾在9,10年级的感恩节就来着女儿去看大学,但那时女儿对大学完全没有概念,都是被迫去参观的。最后她说不要我们开车带她,她自己借助用uber、 Amtrek、飞机在东部深入探访学校。
女儿利用11年级的春假独自去加州探访学校。她去了旧金山的斯坦福,借助在学姐宿舍,发现斯坦福不是她的学校。
她喜欢温暖的人文环境,她发现斯坦福的学生都太强了,不是出过诗集,就是有自己的公司或NGO,学习看起来只是副业。学生们都太忙了,宿舍多个人、少个人,隔壁宿舍的同学半年也不会发现。
她还去观看了斯坦福学生乐团的演出,说那哪是学生乐团,简直和波士顿交响乐团一样的专业团体。
不过她在Pomona也没进学生乐团,虽然高中毕业时号称乐团第一把长笛,从第七把逐渐进步上来的。她以为Pomona新生的长笛水平应该不高,一暑假都没打开长笛盒子练一下,开学的Audition就没过去。
她在加州参观大学时和Pomona招生办约了,招生办给她一张临时饭卡可以吃三顿饭,安排她住了学生宿舍一晚,和学生一起去上课吃饭。她说整栋楼的人都互相打招呼,感觉很温暖,正是她期待的大学生活,只有一点不好,就是有一个传统,同学会把过生日的人抬起了仍喷泉里,冬天过生日会不会冻感冒了呀。不过她太喜欢加州的阳光了,Pomona成为她的首选。
第九章 大学Major、实习津贴
女儿在Pomona过的很开心,选了一文一理两个major。
她对宗教、哲学感兴趣,选择宗教作为专业之一。导师志如是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尼姑。他们在一起读庄子墨子老子,研究佛教印度教。她大一写的墨子研究论文还获得了学术奖500美元,她说已经有100多个下载量了。
女儿同时对Neuroscience显示了极大的兴趣,想深入研究人的意识与心理在神经生物学上的展现与相互影响。
女儿没有想学Pre-Med。她曾和另外一个女生去一个诊所实习。那家第一次招本科实习生,很信任他们的水平,直接让她俩到地下室用电钻在body颅骨上定位开三角口。她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这个,那个同去的女生倒是很兴奋,找到了人生方向。
大二暑假就在学校老师实验室实习,花了几周时间弄明白一个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编制供实验室内部使用的操作手册。现在又在准备大三暑假的科研项目。
女儿大一时参与了食品银行food bank的慈善活动,就是两人一组,一个大一学生跟着,一个大二学生开车,把学校食堂每天剩下的食品送到慈善组织那里去。大二时她有了驾照,可以做开车的那个了,可是时间冲突,她没有继续。
由于TASP夏令营的美好经历,她大一暑假又申请参加了位于北卡的Arete项目。那是给大学女生提供的类似深泉学院Deep Spring一样的暑假项目,女生们在一起劳动,学习,发展了很深的友谊。
她在大二参加了AAMP项目,Asia American Mentor Program ,因为她觉得她在大一时得到高年级学生帮助很多,她也要回馈新生。没有申请International Student Mentor Program, 因为国际新生导师项目似乎只在开学那几天活跃,亚裔学生导师项目是真的持续一年的。通过这个项目,她真的交到了很多亚裔朋友。
大二开始除了AAMP的Mentor,女儿进入写作中心当辅导老师,她告诉我,到了写作中心才知道,美国大学生的写作真的参差不齐,即便是Pomona的学生也不都是各个写作强手啊。
Pomona校友联系紧密,给学生提供很多实习机会,春假去校友公司实习,10几号人都住校友家,沙发上,地上全是人。
学校有一笔家长专项捐款,给去实习的学生补贴路费。3、5mile之内的不给,远的如果有车,给油费,没车的给租车费,女儿实习的地方在洛杉矶城里,每周租车zipcar去一个学期需要1200美元,他们三个学生去,每人给了400美元,如果他们合起来租一个车开,就够了,每人单独租车肯定是不够的。
第十章 伦敦UCL交换
大三下学期,女儿在伦敦UCL交换,Pomona给UCL的指导老师有一笔特殊经费用于下午茶,就带Pomona的交换生去大英博物馆吃下午茶。
交换期间,她又认识了很多伯克利、布朗等大学的同学,以后如果都搞神经科学方面的科研,就可以在学术会议上reunion了。利用周末时间,女儿去法国找在巴黎交换的Pomona同学,去荷兰找Arete项目的小伙伴。
在伦敦上课时课堂上有40人,女儿就叫起来,说是大课,因为她之前在pomona 都是7-8个人,10几个人的课堂。这也是当初选择文理学院的原因,因为人数少,和教授互动多。
有人担心读文理学院人脉少。
其实读大一的时候可以大四学生,自己读大四时又可以认识大一新生,上下加起来就是7届,文理学院每届400人,也2800人呢。
就是在数万人的大U,能够认识、熟悉的同学能有多少呢。
确实有家长担心文理学院毕业回中国不好找工作。我和Pomona的中国家长说,我们要大力宣传,让中国人知道除了可口可乐,就是Pomona。努力似乎有了点成效,温的孙子现在Pomona读书。
知名度问题要用发展眼光看。30年年前,我们只知道的汽车有桑塔纳、皇冠、奔驰,现在知道了这些不是全部。30年前我们只知道服装有金利来、梦特娇、皮尔卡丹,现在,嗯,情况大家都知道。大U毕业也不一定包分配啊。
北京地铁口卖烤红薯的都知道哈佛,但很多三四线城市小学教师都不知道普林斯顿大学,因为拗口,没听说过。
第十一章 留学乱象
在这10年的过程中,作为留学生家长,我们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也定期主办留美家长沙龙,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对低龄留学进行谨慎思考。
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到美国读大学读高中甚至读初中,有的发展很好,有的并不如意,甚至打道回府。
究其原因,发展好的孩子们都是在留学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学术、文化上的准备,在适应的过程中客观对待挑战,家长积极与学校沟通配合给予大理的支持。
那些不如意的孩子们呢?
有的是不适合出国的出来了,有的是没有准备好的出来了,出来之后遇到困难,没能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问题逐渐积累直至爆发,这样的状况很让人心疼。
虽然波士顿高中群大部分都是在美的家长朋友,但都有国内的亲戚朋友在问你们美国高中留学的事情,在这里我想谈谈出国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首先是心智上的准备。出国是一个家庭的大决定,需要极为谨慎。
留学不能仅是父母的决定,更要是孩子自己的决定。
因为只有孩子坚定出国遇到问题才可以积极面对。
心智准备包括性格发展上,需要孩子具备是非辨别能力,有上进心,具备一定的自控力,有时间管理的概念,有求知欲,知道自己这么小离开家出来读高中是为了什么,这样才能有底气面对留学路上的挑战。当然,这期间需要家长、顾问老师积极与孩子与学校密切沟通,帮助孩子逐步在心智各方面的提升。
其次是学术上的准备,重中之重是英语。这表现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基础能力,标准化考试,校园面试。只有英语能力准备好,上课听得懂,课堂讨论参与多。
有些学校对国际生提供ESL课程,入学对标化考试要求没有特别高,但出ESL课也会要求TOEFL达到一定的分数,有些是90分,有些学校是100分,结束 ESL课之后,英语学习才能选择main stream课程。
这里特别提醒一下新移民朋友,如果孩子过来时英语基础相对弱,在选择公立学校或最近几年才接收国际学生的私立学校时,请关注学校的ESL是不是系统化阶梯式教学,老师是否是有经验的ESL老师,有家长反应学校的ESL老师在附近7-8个学校上课,每周只能来一所学校上一次课,显然这个ESL课对新移民学生的帮助就很不够。
另一方面的准备是文化上的准备,实际上无论在国内怎样准备,到美国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比如十几岁孩子感兴趣的方面不同,看的电影,电视剧不同,参与的运动不同,甚至是表达幽默的方式也不同,这些刚来美国的时候都要逐渐趋适应,不能心急,适应需要过程。一般第二年会好很多,第三年会完全融入校园生活。
第十二章 我们的优势
再有就是申请过程,如果有专业的顾问帮助将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但也需要家长孩子的深入参与,家长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了解学校的过程,这样孩子到了美国后,家长能够找到一种模式参与到校园生活中,能够继续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
申请过程中,对签约早的学生,我们的服务时间可长达100小时,帮助学生梳理自己,头脑风暴,文书修改,面试辅导。这些词说起来,干起来真的不一样。相信哪家机构的老大都明白这些,可是他们有团队要带,没时间伺候学生了,哪怕是所谓总裁专案。我们事必躬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孩子真用心,让家长真放心。
针对学生申请每所的学校,我们都给学生个性化辅导至少2小时,学生面试时都信心满满。有的家长和学生从其他地方转过来后,仅仅接受辅导一次,就特别庆幸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我们不仅帮助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的学生,还帮助了已移居加州、新加坡两年的华人家庭申请到满意的寄宿学校,并在继续辅导,直到本科申请结束、高中毕业。
我们作为教育顾问不仅仅在申请学校的申请过程提供帮助,也会在孩子初高中的教育过程中做长期的咨询支持,选课,课外活动选择。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以为其他顾问也和我们一样的工作程序,但从其他家长的反馈来看,我们在踏踏实实在做事,有的在考虑上市,有的在考虑融资,更可惜的是有的所谓大牌顾问其实已经成为形象代言人,只负责签单,早就不真正带学生了,家长签单时见到的人和最后落实下来带学生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们亲自走访上百所私立寄宿学校,和学校招生办建立联系。我们加入行业协会,成为资深专业会员,美国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办老师知道我们专程来拜访,了解了我们的工作模式,都对我们大加赞赏。
有的招生办老师告诉我们,他们收到很多中国来的邮件,都号称自己是中国最大的公司,像我们这样强调服务学生人数有限,明确说不是每一年都有适合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华人顾问太少了,有的美国华人顾问甚至能给一所学校一次推荐30多个学生,真不知道那顾问到底服务了多少学生,能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到底请了多少助手再帮她。
招生办老师说,他们更愿意相信我们对学生的推荐,因为我们花精力和时间了解了学校,又花精力和时间去了解了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补充推荐能弥补他们面试不到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