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了一个视频,是讲 “并不是好好沟通,就能互相理解” 的。解决了我思维上的一个卡点吧,也自愈了我。
这段时间看了很多沟通类的书籍和视频,在拆书帮呢,也是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这类书籍是拆的最多的。在最后呢,往往都是可以达到认同的,我呢,也产生了一个错觉,沟通就要冲着尊重,理解,认同这三个目标去做;
给自己定了一个完美的目标,实际情况做不到时,就会自我反思,是不是还需要再做点什么,是不是自己掌握的不太好。须不知,自己已经中毒太深了。
作者首先讲到不认同才是常态,因为试图理解他人本身就不正常。
提到了两个观点:
一:什么是理解?
什么是理解,它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尊重,理解,认同。他们是相互递进的关系。
我用右手写字,你用左手写字。我们写字不一样,但是我完全接纳你和我不一样,这是尊重。
我知道了你和我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比如基因,习惯,成长环境等,这是理解。
我也觉得左手写字很不错,我欣赏左手写字人的一些特质,位大脑带来的好处等等。这是认同,也是最理想的状况。
二:我们需要互相理解吗?
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就已经是一种很难得的事情了。
能够不带讨好地尊重并理解他人,本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并不适合,被当作一种理所应当的期待。
如果没有理解到这一点,就会形成一种“人应该互相理解”的认知偏差。可以拆解为这三个问题:
一, 我应该被人理解。
二, 我应该理解他人。
三, 我们应该相互理解。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理解是很正常的,即使我们学习到了很好的沟通技巧,也无法做到让每一段沟通都达到完美的结果。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被人理解时,事实上这是一种低自尊,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人就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理解他人时,就做不到“我是我,你是你”。同情心泛滥,发展为讨好型人格。
不以“理解”为目标,才可以守住自己的边界,过好这一生。
今天先写到这里,自己的事情明天再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