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作者: 帅灰 | 来源:发表于2015-01-30 08:03 被阅读458次

    第一讲 社会心理学绪论


    1. 定义
    • 社会心理学 研究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里现象及其所从属的社会行为
    1. 与临近学科的关系
    • 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及其本质,结构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出发点都是宏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部分个人及群体在交互中产生的社会知觉,态度和情绪变化,出发点多是微观的;但二者的研究也有重合之处。
    • 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做过贡献,文化人类学多使用调查法,社会心理学多采用实验法。
    • 与心理学
      1.与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社会因素,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个体功能及个体差异
      2.与普通心理学:社会心里学家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普通心理学家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形式,过程和规律
    1. 研究方法
    • 相关研究
      1. 档案法
      • 根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存资料,通过分析,找出社会心理现象的规律的方法
      • 优点:不被察觉,不会对被研究着者产生心里干预;对心里趋势的估计,对事件的追溯和探源,对跨文化研究比较有帮助;有助于某些假设的检验。
      • 缺点:难以得到充分的材料;工作量大,耗时久;分析有赖于调查者的抽样方法和主观判断;不能得出因果联系。
      1. 现场研究
      2. 模拟研究
    • 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
      2.准实验设计
    1. 产生与发展
    • 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 经验描绘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 达尔文的进化论
      2.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 试验期(20世纪初—今)
      1. 特点:从描述研究转向实验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2. 代表人物:特里普利特,奥尔波特,瑟斯顿,里克特,谢里夫,莫雷诺,勒温。
      3. 二战后的特征:研究领域拓宽,理论多元化发展,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二讲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
    • 刺激—反应理论
      •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 模仿理论
      • 代表人物:米勒,道拉德
    • 社会学习理论
      •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
    • 社会交换理论
      • 霍曼斯
    1. 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新精神分析理论
      • 卡伦.霍尼的文化因素说
        • 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的主要动力不是本能驱动,而是人在充满敌对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的需要,个体行为仅仅是对
          引起他恐惧的环境的一种反应,其性格的形成是以环境为基础的。
      •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1. 认知理论
    •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 认知相符论
    1.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海曼
    • 角色理论
    • 参照群体理论

    第三讲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1. 自我概念的结构与测量
    2. 自我概念的发展
    3.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人对自己及自己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
      以及对自己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第四讲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1. 社会知觉概述
    2. 对他人的知觉及印象的形成
    3. 自我知觉
    • 过度合理化效应:人再做原本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却获得了意外的报酬,
      如果他把自己的行为原因理解为追求报酬,就会弱化或低估他先前认为自己
      因兴趣而作出这种行为的自我知觉。
    1. 社会知觉的偏差
    • 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会有一定的图式,这种既有的图式
      会使该人交往时做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也就是说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
      的期望。
    1. 认知启发
    2. 表征性启发
    - 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
    进行判断
    
    1. 获得性启发
    - 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 调整性启发
    -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点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1.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
    • 概述
    • 测量
    • 干预
    1. 印象管理
    • 概念: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的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 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 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2. 讨好与自我提升
      3. 恰当的自我表露

    第五讲 归因理论


    1. 概述
    2. 海德的归因理论
    3.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4.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共变模型)
      • 区别性信息
      • 一贯性信息
      • 一致性信息
    5. 韦纳的归因理论
    6. 原则
    • 协变性原则
    • 打折扣原则和扩大原则
    1. 偏差
    • 认知性
    • 动机性
    • 性别
    1. 训练

    行为信息 行为信息 行为信息 归因类型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归因类型
    行动者
    刺激物
    情境

    第六讲 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1. 概述
    2.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 态度形成的理论
    • 学习论
      • 顺从,认同,内化
    • 诱因论
      • 权衡各种可能情况后采取的最好的抉择
    • 认知相符论: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
      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
      相符合一致。
      • 平衡论(海德,纽科姆)
        • 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
      • 失调论(费斯廷格)
        • 人的认知由许多认知元素构成,认知元素间存在三种关系,协调,不协调和
          不相关,当个体发觉自己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矛盾的认知因素时,便出现
          了不协调状态。
    1. 劝说情境的模式及影响态度改变各因素的研究
    2. 测量

    第七讲 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八讲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


    第九讲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

    •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条件

      1. 旁观者在场
      • 见义勇为
      1. 榜样的示范作用
      • 雷锋,孔繁森等
      1. 需要帮助者的特点
      • 女性,弱者
    • 助人者个人特征的作用

      1. 心境
      2. 匆忙与助人代价
      3. 内疚
      4. 个性特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ok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