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多年前,莫言曾在“东亚文学论坛”上,发表了名为《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的演讲,那时的他,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这篇演讲言辞犀利,直击当今社会的人性之恶,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质,因此,许多读者曾赞美道:仅凭这篇演讲,诺贝尔文学奖也应该发给莫言。
在这篇演讲稿里,莫言谈论的关键词主要有“欲望”、“贪婪”、“贫富”、“环境污染”、“文学使命”等,对现代人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演讲稿末尾,莫言发出了“人类的好日子不多了……文学也将毫无意义”的感叹。
人类早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如今生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丰富的现代化社会里,面对这样的好生活,莫言为何如此悲观?这需要结合他的文学理念和时代现状,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
莫言在一些粉丝眼里,有“当代鲁迅”的美誉,在文学理念上,他跟鲁迅完全一样,都秉持“批判立场”,把“抑恶扬善”看作是文学的本色。
事实上,莫言非常崇拜鲁迅,大概说过这样的话:我愿意用自己所有的文学作品去换鲁迅先生的一个短篇。
言下之意,在莫言眼里,鲁迅的任何短篇拿出来,在文学价值上都要比他所有的小说优秀。
秉持“批判立场”的作家,大多有一颗细腻、敏感、炽热、爱憎分明的心,他们会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的命运,会对社会上发生的任何现象进行客观、冷静地思考与剖析,然后再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文字里,以开启读者的思维和智慧。
莫言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里,正是这样走过来的。
从《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一直到新作《晚熟的人》和《一斗阁笔记》都是这样观察、思考和创作的。
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农村,是农民的儿子,他自然而然地把视觉关注点聚焦在了农村,农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都是他关注和思考的重点。用个性化的语言,把农村的世相百态诚实地反映出来,并交给读者去体味,是莫言一贯的做法。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里有金钱、美色、名誉、权力和地位,为了占有或争夺这些,人性的阴暗和丑恶便会暴露出来,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欲望。
像莫言这样秉持“批判立场”的作家,正是通过文学创作,来引导人们看清欲望的本色和人性的真实。
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会吞噬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最终让人变成欲望的傀儡。
纵观近20年世界各地发生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无不是由人的欲望引起的。
全球气候逐年变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类在这100年来,大量使用了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给空气中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最终导致全球逐年升温。
在《人与自然》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北极的冰层逐渐被融化,水域越来越多,北极熊无处着陆,只能可怜兮兮地趴在破碎的冰块上,在海水里漂游,直至漂游到冰层还没有融化的地方,才停下来上岸。如果不久的将来,北极的冰层全部融化,那么,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最终走向灭亡。
每到冬季,北方许多大城市的雾霾和沙尘暴相当严重,而产生这些的根源,无非就是许多城市盲目扩大城区面积,到处建造高楼大厦,建筑工地上飞扬的尘土,以及大量汽车排放的尾气,热力发电厂排放的浓烟,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终污染了城市的空气。
在“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下,适婚男女的“婚恋观”早已改变,物质条件的好坏,成为一个人在谈婚论嫁上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农村诞生了大量“剩男”,城市催生了无数“剩女”,他们都是物质条件太差,或者眼界太高的人,最终被迫剩下。
从古至今,人们对欲望很难产生免疫力,当一个人的年薪达到20万后还想着拿50万、100万的年薪,当一个人有了房子后,还想着住上更宽敞的豪宅。当一个人当上小领导后,还想当上更大的领导……
世界上强国欺凌弱国、小国,弱肉强食,虽说是“丛林法则”的表现,但本质上仍然是欲望惹的祸。
可以说,当今社会的文明,实际上是披着欲望外衣的文明,所有人被欲望裹挟着,身不由己。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如果不能克制欲望,遵守道德和法规,任由欲望像洪水猛兽那样横流,那么,很有可能变成如莫言所讲的“人类的好日子不多了”的情形。
欲望是双刃剑,适当的欲望是促使人们奋斗的动力,能激发出人们的潜力。
对一个人来说,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有没有掌握欲望的能力。
文学的使命: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正确对待欲望,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破坏文明的规则。文学教会人们如何分辨世间的善恶、美丑、真假,引领人们以“辩证法”看待一切,跟社会、自然乃至万物和谐相处,从而构建人类的美好家园。
当然,实现这些的前提是,每个人都要以身作则,不能随意打开自我欲望的阀门,当自己升华为楷模,再用自己的高尚去影响他人,文明社会就不会遥远。就像我们的老祖先说的那样:克己复礼为仁。
否则,人类的好日子真的就不多了,连文学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