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一旦发生无法被改变,可以改变的是我们思维方式,如同讨论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谁的责任谁承担,谁的痛苦谁表达,用积极思维模式放下纠结伤痛,用积极行动发展当下自己心智。
每个人都曾是孩子,每个人都有父母,这从时间发展视角告诉我们当下心理受过去影响,也在提醒我们原生家庭对于心理成长重要性。当我们说每个人都在社会化时,其实家庭就是社会化首要的且最重要的载体。
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孩子从爸爸妈妈良好的互动关系中观察学习受益,从和谐的亲子关系体验中获得积极快乐内化,这无疑是最理想状态。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是局限性动物,没有完美个体,没有完美父母,换句话没有完美理想的原生家庭环境,有冲突挫折一定的且才正常。
因此,当我们长大成人,慢慢脱离开父母时候,回顾原生家庭经历,必然会有些不满感受,甚至原生家庭存在很大不足时候,个人会有很大的挫折和创伤感,心理层面如何认识和应对,就是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矫正性情感体验是这么说的,“因为早年养育环境的失败,我们不得不放弃某些人性的需要,压抑自己在一些方面满足的可能,最终导致我们长期以有问题的缺损自我应对内外日益增长的挑战。但是在安全、理解、共情的人性化环境中,我们长期冬眠的需求会被唤醒并得到满足,而且能够把得到的关爱、共情内化到内心深处,从此以更完整的自我面对人生。”
上面这段话描述了个体心理成长的路线图,也是按照标准的因果逻辑关系展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伤痛困难和希望。让我们换一个积极思维视角看看原生家庭经历,会有什么不同结果。
假设原生家庭经历带给我们很大创伤,比如我们无法释怀父母对我们的伤害,或者是阻止我们自由发展,或者是严厉惩罚导致我们胆怯退缩,我们真的就要把一切归结为父母养育之过嘛。事实上,我们的父母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人,都深受社会环境影响,当孩子用原生家庭伤害作为借口无法心智成熟时候,要想一想自己承担的责任,以及为何走不出来。
如电影《归来》这个故事,孩子告发父亲求得政治环境上的清白,对比母亲对于遭到批斗的父亲不离不弃,谁更值得思考和羞愧,一句年轻就可以消除愧疚的话,就不要苛责承担养育家庭之苦的父母亲。而当父亲归来后,对失忆症母亲的心理创伤细心呵护治疗,这时候孩子能够做到多少呢。
可悲的是,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就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指责原生家庭之苦难,却不去思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难怪《少有人走的路》说道,承担自己责任是心智成熟的标志。
积极思维是这样具体化我们认知的,对于不完美的父母:
可以外归因社会环境,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多少人间悲剧,这不是个体人力可以左右的,这个话题太大太沉太敏感,不说也罢。
再就是具体归因,父母不能尽责地方,当然可以指出来并表达我们感受,如同我们也要接受自己孩子的抱怨乃至愤怒,但是要记得具体化到具体事情上,一件事没有做好不代表这个人的整体不好。
还有就是暂时归因,父母的不足之处是暂时的,当时空流转彼此成长了也就有了改善,这也是人人都有的时空局限性。
情绪管理:体会你的内在小孩在成长中内化养育者的哪些方式?你的感受如何?
用因果思维看父母对于自己影响很大,尤其自己做不好的时候会归因家庭环境不够好,现在感受是哪有如此简单推责线性思维,我们所受到的影响更多是社会要求和自我期待,父母已经给予了当年他们所能给予的,因为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就是那些。因此,我们以为父母应该担责的,更多是父母所欠缺的所不具有的。换个视角,我们做的好的是父母教养的结果,我们做不好的恰恰是父母帮我们抵挡着,背着黑锅也说不定,根本就是我们自我推卸责任的结果。
沟通练习:自我对话,让你的内在小孩表达她曾经的委屈和不满?
“你希望父母要比自己强大对吗,不能犯错对吗”
“这样你就安心无法超越父母对吗”
“这样你能安心自己孩子不如自己吗,因为按照逻辑自己要比孩子强大才对啊”
“自然世界有因果有先后,心理世界从来不讲逻辑,你是谁不重要,你以为你是谁才重要。”
事情一旦发生无法被改变,可以改变的是我们思维方式,如同讨论原生家庭这个话题,谁的责任谁承担,谁的痛苦谁表达,用积极思维模式放下纠结伤痛,用积极行动发展当下自己心智。
(有心理咨询服务需要,欢迎留言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