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系统思维模型

作者: 大恩不言谢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6:38 被阅读292次

    双系统分别指的是什么?

        双系统是指大脑中对一切事物的两种反应模式。可以用情绪或理性来表述,可以用直觉或逻辑来表述,在思考快与慢中,指的是反应很快的系统1和反应很慢的系统2,在生物解剖学中,可以看到其实双系统分别对应的是大脑最原始底层的杏仁核和最表层的大脑皮层。

        系统1的特点是什么:

            直觉、无意识、消耗脑力少

        系统2的特点是什么:

            主动控制、有意识、专注、理性、较消耗脑力

        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在人类的决策行为模式中,两个系统都会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系统2的懒惰,很多时候系统1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系统1的直觉式思考模式又存在种种缺陷,容易导致人类决策中的偏见和失误。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弥补这种缺陷,用系统2去弥补系统1,用慢思考去弥补快思考,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简单说系统1就是依赖直觉,人类面对环境的刺激,直接在自己的过往经历和记忆中选取相关联的内容。它不用经过理性的推导或计算过程,就通过直觉直接得出结论。比如说,纸上写了两个词,香蕉和呕吐,你看到这两个词的一两秒之内,脑子里可能就会想到吃了香蕉以后呕吐的记忆。这种自动产生的不适感,就是你的系统1在发挥威力。而系统2,就是依赖理性,主动的把节奏慢下来,运用刻意的推导或计算,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结论。每一个人的思考过程,都是系统1和系统2合作的结果。你想想看,当你清醒、精力旺盛的时候,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不断给系统2提供信息,比如印象、感觉等等。正常状态下,系统2只是稍微调整,或者按照系统1的建议来做判断。但是,当系统1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的理性思考求助,这也就是卡尼曼所说的,直觉遇到麻烦,理性会出面解决。

            不过,要注意的是你在主观上,往往觉得自己是理性的,是理性在掌控着自己的决策。但实际上,系统1才是你行动的依据,你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系统1的指引下,在无意识之间完成的。那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系统2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人类大脑又是天生有惰性的,不愿意多付出这些注意力。在这种惰性之下,系统2往往会对系统1的直观判断无条件接受。系统1的直觉式快思考,也就成为了人们决策和行为的真正主宰。尤其是在人精力不足的情况下,系统2会更加弱势。

    为什么系统1经常会占据优势:

        1.因为存在早,杏仁核(也叫爬行脑)3亿年前就已经存在,是大脑中最原始的成员,而人的大脑皮层是这几万年才逐渐进化来的,所以系统1最为本能,也最不费力就可以主导行动。

        2.因为反应快,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目标是生存,任何面临危险的情况,不是跑就是战,反应慢的都会被消灭,所以当我们被某人一句话就激怒,很快陷入彻底的情绪化,其实就是系统1的杏仁核宝宝在起作用,这个时候理性的系统2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3.因为帮手多,很多的大脑的其他成员都是杏仁核的帮手,例如我们因为冲动做一个事情造成严重的后果,经常地会找出各种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选择,或者把责任推给其他成员,帮手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证明杏仁核这样的选择是对的。

        同时也因为启动系统2需要有意识地去做,同时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只有在精力充足的情况下,系统2才能正常工作,这也就是睡眠不足为何特别容易情绪化的原因。当精力不足或过于疲劳,系统2会直接罢工,全部交给系统1进行掌控,所以基本上,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由系统1主导的。

    由系统1占据优势会带来哪些危害或偏见呢?

        卡尼曼总结了系统1有七宗罪,三种偏好和四种效应。

        1.典型性偏好:人们会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典型背后的概率。

        2.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

        3.因果性偏好:大脑喜欢对事件进行因果关系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对随机事件进行因果关系的解释,还有一种是对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关系的解释。

        4.光环效应:是指你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

        5.锚定效应:指的是你评估某一个未知事物之前,先会估计一个参考答案,叫做锚定值,然后再来调整。如果这个锚定值有偏差,往往最终结果会差距巨大。

        6.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你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前面三种效应都共同说明一个问题,人类系统1是一个具有先入为主特性的系统,先输入的信息在判断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不管这种信息是第一印象,是事先设定的参考值,还是描述时的词语修辞,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判断。)

        7.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的价值更大。

    那么如何避免系统1带来的偏见和失误,改进我们的思维呢?

        既然偏见和失误往往与系统1的主导地位相关,那么,要解决问题,从原理上来说是很简单的,就是放慢思考,主动的激活系统2,来对系统1的直觉思考结果进行理性检验,弥补系统1的缺陷,减少那些由直觉产生的偏见和错觉。卡尼曼认为,系统2是懒惰的,要让这个懒惰的系统变得勤快起来,就需要刻意的提示,可以是自我提示,也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提示。就好像一个人特别爱睡懒觉,起不来床。那为了叫自己按时起床,他要么上个闹钟,这是自我提示,要么让家人到点把自己叫起来,这是外部提示。这两种方式相比较,外部提示往往是更加有效的。这背后又和人类的一种心理特征相关。你质疑别人往往会比质疑自己更加轻松,特别是在自己面临重大决策压力的时候,自己对自己的决策进行质疑,将会导致巨大的心理痛苦。这就是成语“旁观者清”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从这个特点,有一种方法特别有效,就是柳传志老先生说的一种心法,“跳出画框来看画”,意思其实就是把自己客体化,用上帝的视角或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这样就会避免很多系统1的偏见和失误。

            另外,集体开放性的讨论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一些盲点。当你独自奋斗、独自决策的时候,身边可能不会有多少旁观者,而当你身处一个机构之中,身边就会有很多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会用他们来自于系统2的慢思考,来帮你纠正自己系统1的快思考,可能导致的错误。所以,集体讨论决策虽然会有效率不高的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却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可以启动很多人的慢思考,减少快思考可能带来的偏见与失误。

            还有一招叫做事前验尸。听起来名字有点恐怖,其实它只是一种有意识的激活系统2、启动慢思考的集体决策方法,也就是让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样可以未雨绸缪,预防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另外一招叫做饮水机闲谈,就是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去面对这些批评虽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气自我批评,还是容易得多。而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的直觉思维和快思考,可能给你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罗胖还指出系统1的一个大命门是反应速度快,但是持续时间特别短,只要熬过那个时间,系统1就没有办法占据优势了。例如发脾气的时候把自己发脾气的理由从头到尾阐述一遍,或者用微信打给对方,至少100个字以上,打着打着就不气了,这是抑制系统1,启动系统2 的慢思考的好办法。

        总体来说,客体化和对系统1增加额外负担,让它慢下来是关键要素,同时也要确保自己的精力充足,这样系统2才不会随便罢工。

    更多的应用领域

        在梁宁的产品30讲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解产品人背后的心法,其实就是让客户不用思考,不启动任何防御机制,直接就是系统1在运作,尽量不启动系统2.也就是不要尝试着去教育顾客,而是顺着顾客的天性。这样才能最高效和低成本地达到最大的用户量。

        在营销学上的定位理论,通过某个品类占据用户心智中的领导地位,也是让用户不启动系统2,直接选择你的一种方式。

        在男女关系上,男人对待女人的很多情绪化的问题时,经常觉得莫名奇妙,要弄清楚自己其实面对的是对方的系统1,只要有办法启动对方的系统2,局面就会缓和很多。罗胖讲他对待小孩洗澡老是闹的方法,就是问他:你要爸爸抱你去洗澡还是妈妈抱你去洗澡阿,这样就一定程度地启动了他的系统2,让他运算和判断。

        各种思维模型的学习,其实是让系统2启动得更有效率,当遇到某个特定问题时,不是用系统1的默认选项,而是启动系统2,并用已被证明有效的思维模型进行系统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可靠的概率会大得多。当不断地刻意练习这样的思维模型,甚至非常熟练时,会变成系统1 的一部分,用起来毫不费力而且事半功倍。也就是说你的痛苦的系统2,只是牛人的毫不费力的系统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系统思维模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y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