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负面情绪
孔子《论语·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来这种理解意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即到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小孩子一般七岁左右发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懵懂的,不知专心致志地学习。从小就知道发奋苦读的小孩是极少数,孔子虽然后来成为圣人,但在十五岁之前也是不知道发奋学习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这一生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一般人二十岁就确立了,孔子迟了,爱玩,他去当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三十而立,不是指三十岁就要成家立家或自立于世。
“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干什么正事呢?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到了四十岁才坚定要干“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克己复礼”的大事。这个“不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才知道这是天意啊!四十岁坚定了目标,兢兢业业干到五十岁,在鲁国当大司寇,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但是也没干成,这不是自己不努力、不专心致志,而是天命啊!所以,知天命并不是五十岁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顺”,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都无所谓。因为大志向没实现,埋怨的、挖苦的、侮辱的、耻笑的,等等,都来了,甚至有的人骂孔子是“丧家之犬”,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听着就像没听着似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即到了这个岁数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大志向未实现,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订《春秋》,一直到了七十岁。这时候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孔夫子他一直在强调两件事: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实现它并不容易;二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时,他必然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包容万物、逍遥自在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
能力圈法则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进步最快的区域在自己能力舒适区的边缘,太困难或太舒适的区域都容易让我们止步不前
思考
我从现在开始清除负面情绪,不光有理性+感性还要有学会独处的浪漫情怀,每天写成功日记五条学习吉娅,树立自信心,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从心里建设开始,刚好阅读《生命的重建》这本书,就像孔夫子一样找到自己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一路向前干就行。不会再随便被其他任何外务或者各种学习牵绊,就算是学习也是辅助我成长,制定的梦想方向计划不会变,就不会脱轨,不会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