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文友小明发来线报。提醒我:上周五,2月3日《新华日报》二版的苏州观察上有你的文章。还特意发来了照片。
感谢小明一片好心,我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好久不看报纸了,尤其是新华日报这样的大报。
小明大大地把我夸赞了一通,他的原文是:一直关注你这位全能的大作家,既能写文学作品,又能写新闻通讯。
我说,小明啊,你过奖了,难为情的。
我和小明认识也二十多年了。当然,是因为文学结缘。说起来,我们的经历有点相似。小明当时在供销社工作,是单位里的笔杆子。三十年前的供销社,那是乓乓响的好单位,金饭碗。小明在单位做宣传工作,因为经常投稿,还是本地《吴江日报》的特约通讯员。
后来,供销社渐渐走下坡路了,正好吴江日报社招聘记者,小明就通过报社的招聘考试,成功转型为一名专业记者。小明为人谦和朴实,写作功底又好,再加上勤奋努力,渐渐从记者升职为编辑、主任。
小明做领导之后,自己写稿就写不过来了,他的主业是组稿、做专版。于是就常常找我帮忙,江湖救急。
小明做美食编辑,我一个人就帮他撑起了一个版面。组织了一批文友,仅一个某宾馆,我们就从中餐、西餐、日料、烧烤、一直写到自助餐。当然,工作餐照规矩吃了无数次,稿费照规矩也是特别的,皆大欢喜,双赢。
小明给某单位做专版,我组织文友,排好队轮流每周给他一篇文章交作业,专刊的稿费,自然也是特价。
小明给震泽古镇做宣传,我一个人就震泽去了无数次,从黑豆腐干写到师俭堂。
后来,小明又给我们单位做专版,那更是成了半个同事。
一晃,我们合作了十几二十年,转眼,小明已经退二线,和我一样,我们都到了等退休的年纪。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努力打拼的岁月,真的有很多感慨。
当年我们做文学青年的时候,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文章发到《新华日报》。当然是副刊“新潮”版面。多年之后,我真的实现了这个梦想,却不是发的副刊文章,居然是通讯报道。
当时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日后,我会凭写通讯报道吃饭。
小明发来线报图片,特意发朋友圈作为留存。因为是新华日报,大人家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