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子》学习第134天《问 第二十四》第1段~第3段

《管子》学习第134天《问 第二十四》第1段~第3段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4-05-05 07:17 被阅读0次

《管子》学习第134天《问 第二十四》第1段~第3段

原文阅读

      凡立朝廷,问有本纪。爵授有德,则大臣兴义;禄予有功,则士轻死节。上帅士以人之所戴,则上下和;授事以能,则人上功。审刑当罪,则人不易讼;无乱社稷宗庙,则人有所宗。毋遗老忘亲,则大臣不怨;举知人急,则众不乱。行此道也,国有常经,人知终始,此霸王之术也。

      然后问事。事先大功,政自小始。问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问少壮而未胜甲兵者几何人?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问州之大夫也,何里之士也? 今吏亦何以明之矣? 问刑论有常以行,不可改也,今其事之久留也何若? 问五官有度制,官都其有常断,今事之稽也何待?

      问独夫、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也?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士之身耕者几何家? 问乡之贫人,何族之别也? 问宗子之收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今入者几何人? 子弟以孝闻于乡里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士之有田而不使者几何人? 吏恶何事?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 身何事? 君臣有位而未有田者几何人? 外人之来从而未有田宅者几何家? 国子弟之游于外者几何人? 贫士之受责于大夫者几何人? 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官承吏之无田饩而徒理事者几何人? 群臣有位事官大夫者几何人? 外人来游,在大夫之家者几何人?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 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 男女不整齐,乱乡子弟者有乎?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字词注释

[1]立朝廷:谓临朝听政。立,通“莅”。临。

[2]问:征询,掌握情况。本纪:根本纲纪,根本原则。纪,纲纪。

[3]士:武士。轻死节:即以死节为轻。把为守节操而死看得很轻易,即勇于为国牺牲。

[4]上帅士以人之所戴:重视任命民众所拥戴的人来统率士卒。许维遹云:“上” 与“尚”同。指崇尚、重视。帅,率领。人,民,指民众。唐人避讳,改“民”为“人”,本章中“人”,均同此例。

[5]上功:崇尚功效。上,通“尚”。

[6]审刑:量刑。

[7]易:轻率,简易。

[8]宗:奉养祖宗。此指尊崇的对象。

[9]遗老忘亲:遗忘老臣或亲近之臣。老,指老臣。亲,指亲近之臣。

[10]举知人急:兴举大事知道哪些是民众最急需的。举,举事。一说举,意谓尽、全,指充分。急,急难,疾苦,困难。

[11]常经:常规,常法,即固定的法规。

[12]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即如何开始和结束,指整个过程。

[13]事先大功:调查询问下情大事优先。

[14]政自小始:施政治理之时先从小事做起。

[15]死事之孤:为王事而死难者之子孙,指为国家而捐躯者的后代。

[16]未胜甲兵:未能胜任从军。即还没到参军年龄。

[17]死事之寡:指为国事而牺牲者的遗孀。

[18]饩(xì)廪:指官府月给的抚恤,多为米粟之物。这里泛指官方发给的口粮。

[19]功大:当作“大功”。

[20]里:此指出生、生长的地方。

[21]今吏亦何以明之矣:此句与上“问州之大夫”句连读,意思是这些州里大夫,他们由士变为官吏经过了何等的考察。上句问州里大夫籍贯,这句问他们仕进的过程。明之,使之显明。

[22]刑论有常:定罪量刑有固定的标准。刑论,量刑定罪,按罪判决,即判刑。以行:按照执行。

[23]久留:拖延不决。何若:怎么回事。

[24]官都:此指总摄五官者,即统领五官的官员。常断:此指断事的常规、制度。

[25]稽:拖延,延迟。何待:等待什么。

[26]孤寡:一说当为“孤穷”。许维遹云:“孤”下“寡”字意复,当作“穷”。

[27]弃人:此指因犯罪而被放逐到边远地区的人。

[28]良家:富裕人家。尹注曰:良家,谓善营生以致富者。

[29]牧养:收养。牧、收,形近易混。

[30]债而食者:指依靠借债度日的人。

[31]理园圃而食:靠经营菜园为生。

[32]别:别支,分支,支裔。

[33]宗子:宗族的继承人,一般为嫡长子。昆弟:兄弟。

[34]从:郭沫若云:谓寄食也。

[35]余子:与“昆弟”略同,嫡长子之外的儿子。

[36]入者:指余子中向朝廷交纳赋税的人。入,即纳税。一说指入宗族之籍。

[37]出离:出走依附别家。即出赘。离,通“丽”,借为“俪”。配偶。俞樾云:不养而出离,谓出而俪偶于他族,若后世赘婿矣。

[38]不使:不任事为官,没有接受任用。

[39]吏恶何事:这样的吏厌恶什么事? 此句也是承上句“有田而不使”而来,“有田而不使”即食官禄却不做事,当受罚。这句意思是弄清楚他们厌恶什么,就拿什么对付他们。

[40]身何事:他们自身在干什么?

[41]君:猪饲彦博云:“君”当作“群”。下文即有“群臣”。

[42]外人:指其他诸侯国的人。从:王引之云:“从(從)”当为“徙”字,迁居。

[43]受责于大夫:即向大夫借债。陶鸿庆云:“责”与“债”同。上文云“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彼言受贷于私室,此则受贷于公家也。《周礼·地官·泉府》有从官赊贷之法。

[44]官贱行书:从事经商贱业。郭沫若云:官读为“馆”,“官贱”,即收养贱者。行书,即为商贾之事。书,账簿。

[45]身士:指本身的职事。士,通“事”。即职事。

[46]官承吏:即官府中担任丞吏职事的临时人员。田饩:土地和俸禄。

[47]位事:犹视事,指处理公务。位,通“莅”。《周礼·春官·肆师》:“凡师甸用牲于社宗则为位”,注曰:“故书‘位’为‘莅’。”

[48]力田:努力耕种。率:为人表率。

[49]国子弟:都城的子弟,相对“乡子弟”而言。国,此指都城。无上事:没有正当职业。

[50]率:带领。弋猎:射鸟捕兽。弋,用系绳的箭射鸟。

[51]整齐:整肃庄重。此指守规矩。

[52]乱:扰乱。

[53]别券:即一分为二的契券、契据。古代契券通常一分为二,供校验核对。此指贷放粮食于人所握有的契券。

译文参考

      大凡主持朝廷政事者,询问下情有根本的纲纪法则。爵位授给有德之人,大臣们就会重视持守道德推行仁义;赏禄赐予有功之人,士卒们就会视死如归、不怕牺牲性命以死保节。君主重视任用众人所拥戴的将领统率士兵,军中的将士就会上下一致、团结和睦;按照才干授职掌事、根据能力安排具体工作,人们就会讲求做事效率、崇尚实际功绩。审判和量刑符合其罪、罚处恰当,人们就不会轻易兴起诉讼;社稷宗庙其享祀不曾被亵渎扰乱,人们便会自觉宗奉和信守。君主不曾遗忘老臣和宗亲,大臣们也就不会心生抱怨;举事充分了解人们的急难困苦,民众就不会去犯上作乱。推行政令遵从以上这些执政法则,国家便有常规常法可依,人们也就知道所应有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开创以及实现霸王之业的政策和方法。

        然后开始进行询访调查。调查应大事优先,治起事来则要由细微处入手。调查询问为国捐躯或死于国事者的遗孤中,还有没有尚未得到田地房产的?调查询问青少年不到从军服兵役年龄的有多少?调查询问为国牺牲者的遗孀,他们应领的口粮等抚恤品,供给情况如何?调查询问国内曾建立大功的人们,都是哪些部门的官吏?调查询问各州的大夫,都是哪些乡里的士人?现今他们为官做吏,又是经过怎样考核才被提拔的?调查询问判案量刑应有常法可循,不能擅自更改,而现在的案件却都拖延不决、长期积压,这是因为什么?调查询问五官本自各有制度规章,而总领的官吏也有断事判案的常例,现在所涉诸案却都拖延不办,还在等待什么?

      调查询问鳏夫、寡妇、孤儿寡母、穷困无依及疾病缠身之人各有多少人?调查询问邦国内因犯重罪而遭到放逐的获罪之人都是哪一宗族的子弟?调查询问乡里的富裕人家,他们收养的人各有多少?调查询问城邑内的穷人,须依靠借债度日为生的还有多少家?调查询问依靠经营果园菜圃为生的还有多少家?开荒田自己耕种的有多少家?士子须亲自耕田种地的有多少家?调查询问乡里的贫穷之人,都是哪家宗族的别支或后裔?调查询问嫡长子收养兄弟者或因贫穷途困而寄食依附于兄弟之家者各有多少家?嫡长子以下,入仕做官而有封地田邑后,现如今仍在交纳赋税的有多少人?子弟因为笃行孝道,其行于乡里颇有声名的有多少人?嫡长子以下的庶子,父母仍然健在却不能赡养而离家者有多少人?士子封有土地享有田禄,而不受职任事的有多少人?他们厌恶何事?士子有田产而不事耕作的有多少人?他们自身在干些什么事?群臣之中有爵位而无田产的有多少人?从其他诸侯国前来而尚无田地房屋的有多少家?本国子弟出游别国的有多少人?贫穷士子向大夫借贷欠债的有多少人?收养贱者从事经商,自身出仕其职事却由家臣代理的有多少人?担任官府丞吏之类职事却没有田产俸禄而白白干事的有多少人?群臣之中有爵位职事而在官大夫家里兼任职事的有多少人?别国之人来本国交游,住在大夫家里的有多少人?乡里子弟中,努力种田耕作可为人表率的有多少人?都城子弟中身无常业且无职事,不务正业反而衣食豪奢、生活侈靡,带领青年子弟弃农不事耕种而以打猎游戏取乐的有多少人?男女言语不整肃庄重、行为不端、交往不守规矩,影响乡中子弟行为浪荡、胡作非为的有没有?调查询问民间借贷粟米粮食,手中握有契据债券的有多少家?

核心内容解读

      问,是询问、察问及调查的意思。此篇所谓问,实际上是站在执政者的立场,从建立国之常法、推行霸王之术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个详细的施政调查报告,全文纲目具体,角度多变,设计细密。

      文中论述了8条霸王之术:一曰,爵授有德(授爵给有德的人);二曰,禄予有功(赏禄给有功的人);三曰,上帅士以人之所戴(任用受人爱戴的将领);四曰,授事以能(安排工作要按照才能);五曰,审刑当罪(判处刑罚要恰当其罪);六曰,无乱社稷宗庙(社稷宗庙不被渎乱);七曰,毋遗老忘亲(不遗忘老臣和宗亲);八曰,举知人急(充分了解百姓疾苦)。这八条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公正授爵赏禄,正确用人任事,严格执法祭祀,举知宗亲臣民。其落脚点是充分了解百姓疾苦,从而与“凡立朝廷,问有本纪”相对应。凡主持朝廷政事,调查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反映出当时的执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文中提出了65个调查的问题, 用二十四个“问”字加以统括,其内容包括吏治、民政、军事、生产、运输、人口、贫富、救济、刑狱、建筑等各个方面,概括地说,大体可分为4类: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共18个;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共16个;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共15个;有关社会方面的问题,共16个。这些都列入专题调查范围,而且要求调查时,既要有对事物数量的统计,又要有对事物性质的分析,既是细致的政治措施,又是详尽核实的报告,而且政策皆以调查为基础。

      作者之所以提出如此详细的调查清单,是因为作者认为“事先大功,政自小始”,调查政事应先从大事开始,处理政务则要从小事着手。首先要掌握主要的、宏观的情况,但解决问题,要从小处着手,具体解决问题,关注关键的细节。这具有很强的实践意识,体现出管仲学派认真务实的作风。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管仲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对此前各朝代、各邦国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郭沫若说:“以文章言,此篇可与《楚辞·天问》并美,确是奇文。”赵用贤赞叹说:“此篇文法累变而不穷,真天下之奇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实是世所罕见的既古老、又全面的国情调查提纲,堪称我国古代的一份内容丰富、年代久远、保存完好、价值珍贵的社会调查报告。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社会研究简史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研究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差不多从有文字开始,人类就存在调查活动,早期人类的结绳记事或记数就是最原始的调查记录。从广义上看,古代社会的各种文献记载或是古人根据传闻追记的,或者是史官、文人根据亲自观察和调查以史学或文学的形式记载下来。这些“调查研究”为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一般人们所说的古代的社会调查主要是指古代国家或王朝以课税、徭役和征兵为目的的人口统计调查。

        现代社会研究是随资本主义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是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张扬。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分化也日益加剧,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逐渐开始发挥了解社会状况、认识社会现实的作用,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看,社会调查经历了从质性研究到量化研究,再到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过程。

        19世纪末,社会学传入中国以后,开始了它的学科化的过程,在一些高等院校里相继建立了社会学系或社会学专业,或者与社会学非常接近的文化(社会)人类学等学科,在高等院校的社会学课程设置中,社会调查及其分析方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调查史料选编(中国社会调查史系列)》,水延凯 主编;娄章胜 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

《社会研究方法(第2版)》,仇立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子》学习第134天《问 第二十四》第1段~第3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hk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