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公众号里放上了我的微信号。
有不少读者加我。
某天晚上,一个网名叫Liberty的读者加我。
因为我的读者比较多,很难把每个都对应上,所以我一时没反应过来。
Liberty上来先发了个微信给我:南京人,在上海工作,忠实读者。
我脑子里快速的转了一下,就是我哪个读者是南京人呢?而且还是在上海工作的。
转了几圈没想到。
因为我连朋友都没有几个是南京本地人,怎么会有读者是南京人呢?
令我很诧异。
说到这里你可能不了解,虽然我们在南京生活了不少年,但是南京本地朋友还真没有几个,有的话也是同学,是外地人在南京工作或者生活的,然后就是亲戚,亲戚也是从外地过来在南京定居的,至于南京土著呢?几乎没有。
随后他又说,还记得之前的书友会嘛?我在里面是管理员。
哦,想起来了。
早些年我加入过一个书友会,在书友会里加了几个好友,其中一个应该就有他。
在我反应过来时,我肯定很开心,并且说,知道知道,记起你来了,感谢关注。
他说,我可算是你的忠实读者哦,之前我是在QQ空间追你的日记的,就是在某一天突然读到了你的一篇文章,感觉写的很好,于是就一口气把所有文章读了一遍,一直追到公众号里来。
那我又要寻思了,老读者我肯定是有印象的,因为QQ空间有个独特的功能,就是可以看出访客记录,咋这个Liberty我没印象呢?
于是我问,你QQ昵称叫什么呢?
他说,Liberty。
我顺势搜了一下QQ,Liberty没看到,倒看到了一个备注字名。
想起来了,的确如他所言,是老读者,鉴定完毕。
在写作初期的时候我的读者很少,就那么点,所以经常读我日记的几个人我都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兴趣来了,我准备和这个Liberty好好聊一下。
Liberty说,我应该算是你最忠实的读者了吧?最熟悉的陌生人,除了你的亲戚朋友外,应该就属我最了解你了,因为你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读过。记得刚关注你时,那会你和慧妹刚谈恋爱,看了很多你和慧妹的恋爱经历,没想到几年过去,珺祎都这么大了。而我呢,也完成了一个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
我哈哈一笑,说,是的,珺祎现在都快两周半了,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关注与陪伴。
他说,一个真正的读者可以顶的上一千个关注者。
我说,你算一个。
他说,嘿嘿,那我就大方承认了吧,书友会在我出国后就没再管理了,慢慢也几近荒废,不过通过它认识了这么优秀的旦旦老师也不亏啦。
我哈哈一笑,说,彼此彼此。
他说,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在心里已是神交已久的老友了。
一句话说的我很感动。
真的很感动。
你无法理解那种感觉。
就是有这么一个老读者,陪伴了《旦旦日记》这么久,而且还是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这种体验是很奇妙的。
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
作者们有时可能会给别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文章一发,完事了,冰冷冰冷的。
但是你有所不知的是,在作者心里,你不知道他是有多爱他的读者们,说知己可能有点夸张,但就是那种感觉。
你设想一下,你每打出来的一个字,每发表出来的一个观点,都有人愿意看,而且是持续不断的看。
这得有多难得?
倘若读者和你不是在某个点上能达成高度共鸣,你觉得他会一直看下去嘛?
不会的。
这种爱,就是体现在这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在文章里,我曾多次邀请读者朋友们来南京玩,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客气话,其实都是我发自内心的话,就是发自内心的邀请读者们过来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就是说我对读者们的感情可能比我对客户们的感情还要深、还要真诚。
客户谁会去看你的文字?谁会去倾听你的心声?
但是读者会。
而且我发现,一个充满正能量、有上进心的作者,他的读者群体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这是我总结的一个规律。
我自认为我是蛮有正能量的,而且上进心也挺强。
经过这几年陆续和读者之间的接触后发现,我的读者竟然也都挺厉害的,正能量都是满满的。
比如这个Liberty,首先他是一个城三代,本科在南京一所不错的高校读的,本科毕业后去了加拿大读研,研究生毕业回来去上海工作并且定居。
这些是世俗上的成功。
我说的他厉害不仅是在这方面厉害。
而是他如何来看待问题的。
看待问题很深刻,很系统。
比如,他在加拿大读书时,他会思考:为什么我不知道渥太华的市长是谁呢?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其实不是,反映的是你对当地公共政策的不关心,是你对当地公共事件的不关心。
为什么不关心?
因为你对这个城市没有代入感,你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没有认同感。
就像我们在南京,却不知道南京的市长是谁一样。
我们不在乎他是谁,我们没去想过是谁在治理这个城市,因为我们对这个城市根本不关心。
我翻了下Liberty的朋友圈看了下,发现是“仅三天可见”。
很快,Liberty好像知道我在翻他朋友圈一样,他发了个信息过来:我刚把我的朋友圈权限放开,王哥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看。
这默契......
我从最底部的朋友圈状态一直翻到最近一个日期的朋友圈状态,从南京翻到北京、从中国翻到加拿大、美国、德国......
翻完之后我猜测了几个点:第一,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这点毋庸置疑;第二,父母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
于是我去向Liberty确认我的猜测。
基本都对。
父母本科就读于一所211院校。
Liberty接着说,我父母偶尔会调侃我,意思是他们就读的还是211院校呢,而我只是个普通本一院校。当然,只是调侃,父母在学业方面没有给过我压力。
我说,我来和你说个事实,就是我现在身边的所有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人的父母在他们那个年代里读过大学。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说,时代因素?家庭地域环境因素?
我说,这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在农村里考上大学的概率比城市里低太多了。
他说,的确,我之前看过一些文章及书籍,发现现在的农村孩子比以前更难考出来了,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在不断的下滑。
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就想起来小东和帆他们曾和我说的一句话了。
哪句话?
我们身边的同学们,家里几乎都是城里的,经济条件都很好,基本可以说是非富即贵吧,像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呢,很少很少(他们的学校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接着他又问,不知道这个观点你赞不赞同?
我说,这几年的农村学生的现状我没怎么关注了,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知道一点,就是我们这一代,要狠狠的努力,能爬多高爬多高,就为了能给珺祎她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我接着又说,细想一下,其实我们现在就相当于你父母,不,还不如你父母,因为我们所读的大学也不是211,说相当于你爷爷可能更准确(他爷爷在年轻的时候来南京的)。
他说,有一点你说的很准确,就是父母总希望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我说,毕竟亲骨肉呀。
他说,但是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审时度势也很重要啦。
我说,那倒是的,教育不在于某个具体的层面上,而是一些潜移默化上,就是你看不见的地方上。
他说,赞同,不自夸地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但是从小到大,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强迫我看过书,因为在我小时候,我的父亲一杯茶就能坐那看一下午的书。
他接着又说,另外呢,家里除了书就是书,父母也不让我看电视,所以我只好去看书,嘿嘿。
我说,我现在也不让珺祎看电视,另外我们自己也不看电视。
他说,是的,现在电子设备确实太耗时间。
我说,有感触,所以我最近都不怎么拿手机了,要么在电脑旁写作,要么在书旁看书,会有意识地不去看手机。
说到这里,谈谈我最近的一个感受吧。
就是如何去拒绝我们身边的噪音。
你要承认,生活里的大多数,不管是人还是事,都是和我们没有关系的。
既然没有关系,为什么你要去接触呢?
最好的方式是,把它拒之门外。
这样,你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曾经我总以为自己的事情很多,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不能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写作上。
正好最近疫情,不能出去,索性把自己关起来了,关起来后发现,我的时间还是挺多的,我还是能把一块时间放在写作上的,好好地去写一写。
写作日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说句没出息的话,若不是因为那几个老读者一直在,我还真不一定能坚持下去。
就是因为他们时不时的鼓励我,让我坚持到了现在。
后来Liberty又对我说:“有段时间,《旦旦日记》停更了,我当时觉得颇为可惜,随后在QQ里发消息给你,问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这个我有印象,巧的是他问我的那天,刚好是我准备再次启动日更的那天。
那次断更是什么原因呢?
那段时间我总觉得自己日记写的很不好,在我觉得不好的时候,我就不想让读者们去看了。
其实你细品一下,这也是心疼读者的一种方式,就是我要呈现,我就要把最好的呈现给你们。
但是读者不是这样想,角度不同,比如Liberty,他就感觉不会啊,挺好的,叙事简单,不拖沓,小事情中见大道理,平淡的生活里见真实感悟,阅读《旦旦日记》基本成了我每日生活里的一部分,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换位思考下,彼此都是对的。
就这样在我一次次否定自己的时候,读者们给了我一次次的肯定,从而让我坚持了下来。
对于一名日更作者而言,最难的是保证每天的作品都很好。
但真正的读者不在乎这些,他们可以允许你有部分篇目写的不好。
因为,他们只在乎一点:今天你是不是写了?
(完)
旦旦,一个走在创业路上的90后青年、有点书生气的生意人、“一周一山”IP打造者、同进群创始人。
公众号《旦旦日记》,一天一记,记录和分享个人的经历和生活感悟,不鸡汤,不励志,只为记录自己的成长。
个人微信号:dandan18588,欢迎添加。
一起学习、交流、进步、成长。
PS: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价值,希望右下角点个【在看】,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