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雁门太守行》课后总结

《雁门太守行》课后总结

作者: 谈西_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23:42 被阅读0次

    我上课时,以战争的发展为线索,串联课堂。这样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回归诗歌的字词句,分析整个战场的敌我局势。同学们很快就从首联的“黑云”“压”“摧”分析出敌军来势汹汹,数量众多。又从“甲光”“金鳞开”,分析出我军虽然人数比不了,但是气势上也不输于敌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我提问:到底是藩镇军队还是朝廷军队到达易水?有同学抓住“半卷红旗”,说是朝廷军队打败仗了,红旗只剩下一半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发大家思考的点,我顺势追问:“半卷红旗是不是意味着打败仗了?”马上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半卷红旗是把红旗卷起来,是为了隐藏行踪进行偷袭。又回到上一个问题,到底是朝廷军队到达易水还是敌军到达易水?同学们争论不下。有说我军的,有说敌军的,但是都没有提供有效的依据。我引导大家看注释,注释有对易水的补充说明。易水化用了《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典故。这里其实就隐含了作者的态度,将士们就像当年荆轲刺秦王一样,明知前路凶险,但是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抱着必死的决心也要背水一战。这样大家就很好的理解了“易水”这一典故,也明白了作者在这一句中表明的态度和情感。

    接着我再追问,“霜重鼓寒声不起”,说明我军当时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大家很快分析出来,我军所处环境非常恶劣,联想我们刚学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一样都没有,天气寒冷,一条易水河横亘在眼前。那将士们为什么还有着必死的决心呢?这就自然引出了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因为朝廷军队有最重要的一点:人和。尾联又运用了一个典故。我没们学过《登幽州台歌》,所以很多同学一下就反应出来,这里运用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将士们受到了皇上的赏识,所以为了报答皇上的赏识之恩,愿意为朝廷拼死一战。

    整节课在这样的环环相扣下,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的。

相关文章

  • 《雁门太守行》课后总结

    我上课时,以战争的发展为线索,串联课堂。这样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回归诗歌的字词句,分析整个战场的敌...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杨慎说王安石妄评李贺

    前言 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问题: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雁门太守行》...

  • 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到816。是在番番,叛乱。此彼伏的lee李贺,当时仅17岁。全是用夸张的手法。把战士的。气氛渲染得凝重...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

  • 雁门太守行

    [ 唐 ]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

  • 《雁门太守行》

    这首诗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引出战争的背景,但是藩镇割据,朝廷军队与藩镇割据军队对峙,朝廷军队处于弱势地位,...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寥寥数语,却描绘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

  •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体诗。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通过这些诗歌和古...

  • 雁门太守行

    士兵急匆匆地来报:“将军,敌人攻城了。”我向城下望去,十万精兵训练有素,排着方队逼近城楼。溅起来的灰尘飞扬,遮天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雁门太守行》课后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jc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