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奉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德)爱因斯坦
1.今天特别淘气的堂弟又来家里了,一来就问我看没看过xx电视剧,xx电影,xx纪录片,xx搞笑片等等,得到我否定的答案之后,他立刻打开电视,看《今夜欢乐颂》,连着看了2个多小时。期间不断跑来跑去,在沙发上翻来翻去,骑在沙发靠背上,吃零食并把零食包装袋扔在沙发、桌子上……
突然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要不要选择当父母,先去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是不是能搞定。再去想想熊孩子是怎样养成的,优秀的孩子又是怎样养成的,你想把孩子养成什么样,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这个问题和E姐昨天分享的“职业转型”应该怎么做,其实是一样的问题。
先去调研其他行业、公司的情况——看看别人家孩子都有什么样。
再去结合自己内心的期望,请教业内有名的人士,看看成功者怎么说,问问要离开的人有什么原因——熊孩子与优秀孩子养成的不同之处。
最后制定计划,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努力,并且定期找主管沟通,反馈和改进工作情况——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寻找方法解决。
调研→目标→他山之音→计划→行动→检查反馈→调整改进
我们的每项计划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这就是套路呀!
2.小时候只有“是”“非”的概念,可是越长大越纠结。小时候认为的非黑即白,长大后看起来总觉得剪不断理还乱。
堂弟抢了我的手机,彼时我正在看《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但是要看孩子,于是就放弃了手机。可是堂弟打开视频,非要我看什么制作陷阱的视频。
我一边按退出键,一边对他说,“我不看,你想看就自己看,不要给我分享了,尤其是我不喜欢的东西。”语毕,我立刻觉得自己是否太过不近人情,伤了孩子的自尊,毕竟他才11岁,况且,与人分享不是好事吗?于是我赶忙加上一句“你应该分享给你同龄的人,他们一定喜欢看,我对这些不太感兴趣。”
很久以来,我都是三思而后言,顾及别人的感受,但是,全职带孩子后,总是时不时的“直肠子”表达自我。有时候觉得为了保护孩子和自己,我已经长成了一只“刺猬”。
有人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只不过是因为太在乎了而已。
《扶摇》里,长孙无级说“爱一个人,关心她在乎她,她变成了软肋。而如果想要守护她,那么这软肋变成了铠甲。”
父母的爱,大抵也是如此。
3.在我说完堂弟以后,我又反思了一下,既然知道手机被抢走了,为什么没有主动要回来不让他看?既然默认让他看手机,那么为什么不接受他的分享,看看那个做陷阱的视频又如何?
我想,这是因为自己习惯了“被动选择”,也就是自己不做选择,随波逐流,等到最后的结果自己实在无法忍受了,于是揭竿而起,做了最坏的选择。
就好像许多人,没有学会为自己主动规划人生,眼看着别人一步步升职加薪,自己受到刺激,努力了两天,然后又偃旗息鼓。
“间歇性努力,持续性颓废”,如果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坚持行动,那么,这种人生状态也就像π一样了。
4.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做的家务
0-1岁 扔纸巾、塑料袋等,递东西,拿纸尿裤、小衣服等。
1-3岁 学着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把脏衣服扔进洗衣篮子,父母协助拉齐床单,叠毛巾,扔垃圾,擦桌子,用小扫帚扫地,洗塑料餐具,饭后把餐具放进水槽,喂小动物,拿包纸书本等。
3-6岁 叠被子,叠衣服,把干净的衣服收到衣柜,脏衣服按颜色分类,会洗自己的小衣裤。会浇水洗菜,把食物放进冰箱。会摆桌子,扫地拖地。会搅拌鸡蛋,去超市购物选东西。拿信件等。
6-12岁 叠被铺床,收拾行李,洗衣,晾衣叠衣,收拾自己的房间,参加大扫除,换床单,熨烫衣服。收拾碗筷,洗碗摆碗,做简单的饭菜。浇花除草、倒垃圾,照顾宠物,给宠物喂食、清洗、遛弯儿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