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晴
“呆若木鸡”最早出自《庄子·外篇·达生》,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话说当年周宣王,得到了一只很有潜质的斗鸡,就交给负责驯养斗鸡的纪渻子,对这只斗鸡进行角斗训练。
第一个十天过去了,周宣王派人去取斗鸡,纪渻子摇摇头说:“这只鸡浮躁骄傲、趾高气昂,还不能放出去参加角斗。”
于是宣王又等了十天,再次派人去询问斗鸡的训练情况,纪渻子依然说:“这只鸡现在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左右,听见周围有声音,就会跟着叫,火候不到。”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等不及了,亲自跑去看斗鸡的情况,纪渻子还是说:“这只鸡现在虽然有斗志,但是眼神过于犀利,动不动就要怒目而视,不能着急,还得再练练。”宣王只得悻悻而归。
只能再过了第四个十天,周宣王又跑去问斗鸡到底怎么样了。纪渻子这回没有推诿,把训练好的斗鸡交给了周宣王。
可是当斗鸡放到周宣王眼前的时候,人们却发现这只鸡却变得像块木头一样,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宣王大怒,于是把纪渻子叫到身边质问。
纪渻子也不解释,直接把这只斗鸡带进了赛场。于是令人瞠目的事情发生了,这只鸡在赛场上,依然是像木头一样,连动都没动一下,不管别的鸡怎么叫唤舞动,这只鸡都无动于衷。然而,奇怪的是其他的斗鸡已经被吓得四散奔逃,没有一只敢上前迎战的,真可谓是做到了不战而屈“鸡”之兵。
原本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必定像一个将士上阵一样, 需要张牙舞爪、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志在必得,需要从气势上压倒敌人,让敌人一见到了就害怕。
但这只被训练成呆子一样木头一样的鸡的样子明明是神屏气静,无心争斗,但它往那儿一站,其它的鸡就心生畏惧,落荒而逃。这只看着呆呆的鸡就不战而胜了。
当这只鸡的外在的锋芒经过训练被一层一层消除后,当它的一切的锐气纳于内心时,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刚强,不在于技巧手段,而在于德行完备。
这个典故看似是在说鸡,其实是在说人。这种呆若木鸡的境界其实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人要学会内敛、要韬光养晦、要凝神聚气,这样才能静心修炼成一身的本事,才能达到全德的境界。
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也验证了这个道理,那些才智很高的人往往深藏不露,表面看来好像是很愚笨,呆头呆脑的,实际上是大智若愚。而那些处处爱表现,喜欢出风头,爱争爱斗的人表面看来比周围人似乎要聪明,要能干,但往往未必有真才实学,未必能够成功。
记得读书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位班干部表现得特别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特别爱出风头,在班上组织各种活动,风光无限。然而奇怪的是,一毕业他就“泯然众人矣”,他断了和所有同学的联系,我们班里的同学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消息。如果他真的混得风生水起的话,按照他的性格,早就是天下人尽知了,不可能销声匿迹的。也就是说太早锋芒毕露而不知内敛的人最后成功的概率并不太大。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把自己修炼成呆若木鸡的至高境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呢?我们再从头看纪渻子是如何把一只普通的斗鸡修炼成呆若木鸡的,从中领悟自我修养的一些要义。
首先纪渻子先去掉的是斗鸡身上的虚浮骄傲之气,其实人也一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浮骄傲的人常常没多大本事,却又喜欢向人炫耀,期望获得别人的赞许,以达到心理的满足。我们这边有句俗语“满桶水不荡,半桶水连荡直荡”,说的就是越是学问深厚的人越谦虚谨慎,而越是学问浅薄的人却越喜欢炫耀自己。只有戒骄戒躁,静下心来正确评估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求真务实,重塑自我,升华自我。
其次,还要学会要排除外部的干扰,保持内心的淡定从容。你看纪渻子训练那只鸡,当它对其它鸡的叫声还有反应时就还得继续训练。我们自我修炼的时候也一样,不管是别人怎么挖苦、诟病,不管周围的声音多么难听,我们都要尽力做到毫无反应,内心不起一点波澜,宠辱不惊,超然物外。
最后还应该做到不仅让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同时还要修炼自己不受自己情绪的影响。你看,纪渻子发现那只鸡眼神过于犀利,动不动就要怒目而视,脾气这么大,于是他还要继续训练它。
记得老子说过“善战者不怒”。不管别人比自己强还是弱,我们都要心如止水,凝神敛气,全新修炼自己。其实,我们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让自己不受情绪控制,心平气和,内心强大了,那么不用争,不用抢,成功自然就是你的。
我们要想修炼成“呆若木鸡”这样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手,就一定要去掉虚浮骄傲之气,排除外在的干扰,同时也不跟自己较劲。只有修炼好自己的内心,才能在各种斗争中百战不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