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
归园田居 其三

归园田居 其三

作者: 紫雁东来 | 来源:发表于2020-12-06 22:10 被阅读0次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南山下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首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4]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繁)歸園田居 其三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釋:

    南山:廬山。 

    稀:稀少。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裏的雜草。穢:骯臟。這裏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裏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願: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願。

    但使願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違:違背。

    譯文:南山下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裏清除雜草,傍晚頂首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並沒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賞析: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裏,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

      本詩共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壹層。反映了作者躬耕勞動的生活。暗用楊惲詩作。

      “種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楊惲的“田彼南山,蕪穢不治”,是對其勞作情況做總體交待,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說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敘說得非常清楚。詩人畢竟是“少學琴書”,士人出身,躬耕田畝缺乏經驗,“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後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憐的勞動成果並沒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這兩句寫出了他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地從清早到夜晚,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狀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後四句是本詩的第二層,抒寫的則是作者經過生活的磨勵和對社會與人生深刻思索之後,對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和與現實社會汙濁官場的決裂。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但是作者仍不辭勞苦,繼續堅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中所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對於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壹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汙;另壹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願望,農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懼?那麼“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本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壹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盤現出。

      在本詩中陶淵明卻勇敢地反對了傳統觀念,沖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官場,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願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後世多少人的稱贊、欽佩乃至效仿。

    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壹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愉悅的心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归园田居 其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no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