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威胁性的教育”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对你说的那句话吗“你要好好学些,以后才能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不好好学习你以后只能和XXX一样在家种地,连老婆都难讨到……”
我们从小就被注入了一个目标,其实是被注入了一种恐惧。上学的时候,学校里喜欢用排名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威胁手段。只要你不努力,你就会排在后面。我们的教育是由一个个具体短期的,背后含有威胁性的目标所驱动的。这是一种外在驱动,你学习不是因为你喜欢学习,而是因为你不得不学习,你指导书你努力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当你完成一个个的阶段目标,终于到达那个所谓最终目标的时候,你发现那其实也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当把这些东西都完成的时候,你发现你就成了一个很平常的人。
target 和 purpose 两个英文单词意义很像,其实差别很大。target是一个具体的目标,确切的阶段性的目标。PURpose是目的,做事的内在缘由和企图。
有一个词叫“大教堂思维”,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哪怕自己看不到这件事的完成,但是你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是跟一个宏伟的目标连在一起的,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按照威廉·戴蒙教授的说法,你的purpose/内在动机/长远目标,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第一,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从幼儿园你可能就开始被问这个问题,当然你可能会有调整,但是不变的是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是我即使没有得到回报、不能马上得到回报,我还乐此不疲的那个东西。
第二,我擅长的是什么,有的都是我很感兴趣,但是事实证明我不擅长。比如说我很想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我的听力有问题,那这就是你不擅长的,你要调整。
第三,这个世界到底需要什么,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到底有哪些问题,有哪些问题是真正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里包含哪些机会,我做什么事情能够帮到别人、帮到世界。
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抽象的话,还有一个标准,叫 “重孙辈法则” ,也就是说一百年以后你的孙子的儿子还能够很自豪地谈起你,他一定不会因为你赚了多少钱,你曾经成为国民老公,你曾经拥有多少跑车,而是你在这个世界到底留下了什么,我能否做出一件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东西。
如果我们的行为动机是由这三个圆,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最擅长的是什么、这个世界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三个圆重叠的那一个小部分,成为你的行为动机的时候,你为了实现这个长远的目标,即使也会要解决各种阶段性目标,但你不会因为这个阶段性的目标实现了而懈怠,也不会因为这个阶段性的目标不实现而沮丧愤怒和焦虑。
威廉·戴蒙教授认为,我们现代教育的通病就是用阶段性目标作为我们学习和努力的动力,而造成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重大缺失,那就是我们学习努力的动机丧失了,而这样一种丧失可以说是一种致命的丧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