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走出迷茫期连载小说
第三章 象牙塔中的人才流水线

第三章 象牙塔中的人才流水线

作者: 大叔有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19:45 被阅读6次

    遇上不喜欢的专业

    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估计和家人会高兴整个夏天,既有亲人的红包鼓励,也有各种庆祝的饭局。到了正式报名入学的时候,学校里面到处都是热闹非凡,老生接待新生。有的同学突然从高中那种笼子里放出来,顿时感觉到了大学里面的丰富生活和自由。但是等学习一段时间后,有些同学会发现不对劲。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听取了八大姑七大姨的建议,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就是未来的方向,毕业了肯定有发展前途。可实际学习中发现,要么就是专业课的老师不给力,曾经想象的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应该讲当今世界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尼玛遇到的是一个讲师而已,并且都是那些可以在网上找到的陈旧观念;要么就是,自己明明想的是以后做大导演拍戏,结果被分到了舞蹈班,整天搞表演学习…

    某网红考研规划老师曾经说过,遇到与自己不匹配的专业,是无可奈何的。按他的话说,有一项关于转专业的条件,几乎是矛盾的存在。要想成功转专业,需要在你这个专业的全院成绩前3%,也就是说你的成绩本来都在这个学院算是优秀者了。所以这个条款应该是针对于那些学霸的标配,普通学生可能就是因为学这个专业吃力才想转的,结果就是,你只能熬到毕业或者有其他的条件满足了本校的规定,或者等到本校有一项新的规定让你遇上了。对于大学转专业这个事,我去看过教育部官网,没有发现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就是那种比较笼统的政策。对于大多数遇到这种情况的同学,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一下各高校的办法规定。有些学校允许专升本转专业,要么就是考研究生的时候转。

    我在网上看了某高校对于转专业的要求文件,从里面的规定可以看出一些共性。“规定时间,公布计划,公开报名,统一考试,双向选择,宏观控制”他告诉我们的同学,要随时关注学校里面的相关规定变化,特别是自己想转那个专业的政策动向,提前按照要求做好考试面试准备。对于这种情况,都有一个人数限制,如何把握好机会,都需要提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主动跟老师打好关系,多问多留意。

    再来看看这个学校对于不能转专业的规定限制,里面有几条是大家平时都应该注意的,可以说是一个潜在的加分项吧。“1、 国家"基地"专业的学生,但按"基地"滚动培养规定调整者除外;2、 委托培养、委托代培,定向培养、保送生、特招生;3、学生入学未满一学期的学生;4、有考试违纪行为或受到其它纪律处分的学生。”前面两条可以看出,对于那些高考录取的时候享受了特殊照顾的,或者国家有特殊培养要求的学生,是没法享受自由转专业的。当然,这只是摘抄的单个高校的规定,但也反馈出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当时国家在录取这部分学生的时候,应该是要他们充分发挥螺丝钉的作用,要知道,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特殊待遇。最后两项相信大家能够看的明白了,即便暂时无法转到你喜欢的专业,也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千万不要闹情绪,一不小心把自己一个潜在的资格给白白浪费了。

    遇到喜欢的专业,要努力学习,珍惜机会;遇到不喜欢的专业,更要努力,在保证现有专业成绩合格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好时间去准备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遇到转专业的机会到了,可以游刃有余。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目前这个专业后期能否可以跟其他方面进行对接。毕竟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的还只是基础知识,要达到应用的程度,还需要其他知识进行融合。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所知道的现象,很多努力的摄像师后来成了优秀的导演。这个要是放在学校培育那种常规思维,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由西方传入的各种导演理论一套一套的,结果在现实操作中,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完全可以走捷径。用心的摄像师,他平时在拍摄的过程中,会用心去想每一个镜头的感觉,不断在实践中去调整和揣摩。

    曾经有一个大一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也在我面前抱怨过,说那个专业如何不适合她,她是如何的情绪低落和无助。我告诉她,先可以积极的去跟老师协调,看看是否允许调整专业。当得知完全不行后,我让她冷静下来换位思考。利用一下发散思维,用笔在一张白纸上面中心位置把自己的专业写下来,然后上下左右找关联,也就是这个专业在整个行业体系中还有哪些关联的专业,他可以被用到哪些地方去,与哪些东西有共性。她想学习的是影视后期方面的东西,结果分配去了舞蹈表演,还说每天还要练习普通话等跟她感觉没有关联的视频制作常识。对于心急的同学,可能瞬间就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情绪一低落,几年下来什么收获也没有。我给她讲了现在很多新媒体网红的模式,还有一些传播学的一些东西,她后来告诉我,她还是发现自己的专业蛮好的,课程中也开始有一些上镜的东西了。大学生要想真正的有创造力,就不能一根筋,完全觉得学校里面的老师教的东西马上就可以见效果,把大学误以为是更高级的技工培训,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我曾经看过日本首富,也是阿里巴巴大股东的孙正义先生。他当年在大家的一种方法,让他发明了翻译机,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这个原理跟我们的连词造句很类似,把现有的一些产品和技术当成是一个个的词语,然后进行重新组合,这就是创新发明的新构架。反过来,就是破拆思维,你可以把目前的很多新发明分解成以前的好几个物品,他们的功能集合体的变体。放在学生中间,不能把眼睛仅仅局限在自己的本专业以内,要适当的了解其他的专业,看是否可以跟其他的专业进行配合,共同创新出一个新的东西。对于后面这种,就是我们说的团队合作能力。我所提到的这些观念,相信在学校里面是很难学到的,分工可以精细专业到一个点,但是看问题需要整体去观察。这也或许就是我们大家说的,大学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作业的弊病之一吧。

    社会化的学生会组织

    其实刚报名的时候,就有很多组织进行纳新活动。新进的学生,远离父母和家人,加上好不容易摆脱了高考的囚笼,对于什么新鲜事物都是好奇的。有的同学是为了排解孤独,有的是为了找一个异性朋友,还有的是想当个官,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不管什么理由,都踊跃报名,找自己的归属。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些号称学生自己的组织中,大一的时候燃烧的是激情,大二建立的是派系,大三树立的是权威,大四是沉默的淡定。

    大一的新生是最有奉献精神,做什么事情跑的最快,也很少计较个人得失。等一圈玩下来,有些同学感觉无趣,或者发现里面的官僚作用,无法忍受,干脆放弃。留下的一部分坚定分子,他们在所谓的搞关系上面有些悟性和心得,已经有了自己的后台和支持者,成为了组织的中坚力量。在不成熟的光鲜感觉下,很多学生会干部会误以为自己就是官员,走到哪里都有一批同学跟随,今天又认识了某个书记,明天又接触了某个院士,走路都是飘的,如同神仙无所不能。每天都有同学恭维,甚至请去喝酒吃饭,也有女同学把他当成英雄一样爱慕。拿一句网络用语,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达到了高潮。

    这种模仿社会化的官僚作风,让成年人看了既感觉好笑又让人深思,我们大学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啦?记得有一次微博上面热炒了某高校的某个学生组织负责人,那种狂妄,不了解的还以为那娃要不是得了精神臆想症,就是有背景的子女。事件起因是外面一家公司赞助他们系里一个体育活动,对方公司一个职员跟他对接物料的时候,建议他把需要的东西做成一个表格清单,不要今天临时想起什么随便加,要有一个提前整体安排,这个放在我们任何工作上面都是合理的。而那个学生干部,听说对方让他要做表格清单,顿时火冒三丈(我估计他连基本的办公软件都未必会做),训斥对方,说对方老板都不敢用那样的口吻给他说话,意思就是,我给你发了微信要求,你马上去做一个表格,让我批准那种感觉。还说对方不听话,以后这个学校的生意就没有他们的份了。有人在网上评价说,要是这种人将来去考公务员做了官,不知道会害多少老百姓,对于这种担心,我只想说,那种人如果真的进入了权力中心,首先他会被他的上司干掉,或者成为两派斗争的替死鬼,活不过游戏中的一个回合。

    还有一个学校里面也公布了一个关于学生会学生干部的丑闻,说是强制要求成员在节日要给领导发请安信息,有个新生忍不下这口气,把这个事件公布在了微博,还说他被威胁。他很担心自己的奖学金和评优机会被学校给剥夺了,其实在大多数学校,包括预备党员的推荐,都是由学生会或者老师说了算,那个学生的顾虑完全可以理解。不过话说回来,究竟那些学生会的背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多大好处呢?站在企业选人用人的角度,如果是名校的学生会主要干部,并且成功组织策划过大型活动,在他的组织统筹能力上会加分,如果这个学生还懂得低调做人,自己的专业课程基础也牢靠,那么他会被作为重点苗子培养。如果是那种眼高手低,有没有任何具体的东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如连一个办公软件都不会,当了学生会主席,不管是组织能力,还是资源整合能力都看不出来有什么成绩,那这个学生单位是不会重视的,可能连进入的机会都没有。

    在大学这个围墙内,跟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他毕竟是在保护圈内,还没有社会那种残酷。不懂得谦虚做人,不好好把自己的专业功底搞扎实,盲目的去学社会的一个表面恶心,到时候画虎不成反类犬,到了社会才发现自己脱离了学校这个平台,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会,这也是那些过度极端的学生干部需要惊醒的地方。务实的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跟学校教授处好关系,争取跟那些有想法的同学一起,申请一些经费,尝试把自己的专业和学校的科研市场化,既保证了学业的完成,又得到了实践,可能这才是广大大学生同学应该重点思考的组织的作用。

    对于那些有心的同学,可以去多了解分析一下facebook的创始人、苹果公司的创始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等优秀的成功者,一个好的领袖级别的人,一定是站在替社会解决的一个大矛盾上去努力,而非任性的透支那个头衔自有的资源。

    游戏青春

    我以前有一个同学,他是高分考入大学的,大学四年基本都是网吧陪伴他的,按他的说法,每个月生活费基本都花在了网吧游戏里面,有两个月都是靠馒头维持生计。他只要用心就可以把成绩提起来,可是他说,学习无趣,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找到乐趣。唯一的缺憾就是,当时没有环境让他知道游戏也可以创业,要不然,他肯定可以成为这个行业里面的成功创业者。直到我接触过一些不同的创业人和平台后才发现,创业思维也需要培养。比如我那位同学,当时研究游戏平台是通过什么赚钱的商业模式,或者研究什么样的游戏能够吸引人,或者研究怎么把游戏跟企业营销结合,并把需要的资源列明,去网上找相关的人才或者跟周围大学跨专业组建团队,又会是什么一个状态呢?了解的面太单一了,见识不够,可能这也就是我们很多人手中拥有的优势无法展现出来的原因吧。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学校里面的学生,教学中以为知识是第一位的,所以各个高校都在竞相搞新的专业,唯恐跟企业脱节了,到时候影响就业率。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快的学习到,但是见识是不等人的。如果一个人的见识不够,他的思维就会落后,然后学习动力和效率就会很低。比如今年流行新媒体,高校马上开了一个新媒体专业,可是一则那些老师根本没有做过新媒体,不过是网上道听途说的而已,没有实用的价值,同时,等四年后毕业的时候,社会又不流行新媒体了,学生就业又是问题。学生无法左右学校的政策,但是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你是把时间浪费在堕落人生中,找个异性朋友提前体验四年夫妻生活,还是出去认识一些社会中的所谓人脉,做人家的三陪,还是去校园贷那样的平台不断的攀比买买买呢?还是每天把自己投入到游戏的虚幻中去?如果把学校的教育说成是理论派,那么社会知识就是实践派。当大多数学生还在迷茫中埋怨老师教的东西太落伍了,另外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利用好互联网渠道最低成本学习了很多实用知识。同学,你知道淘宝上面可以非常便宜的买到很多学习视频吗?还有一个听书学习软件叫喜马拉雅,里面可以听到很多不错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并且是免费的。一个叫4A文案网、广告门,学习广告策划的同学,你们知道那里面有很多最新的案例及著名广告传媒公司招聘信息吗?搞影视专业的同学,你们知道有一个叫新片场的APP吗?要认识著名企业高管除了微博,还有一个更常用的APP叫领英,领英里面注册要求是企业管理层,你们知道在网上随便找一家企业然后注册自己的名字吗?本来我们老祖宗教会我们要懂得变通,后来发现我们学习西方的科技的时候,把他们一根筋的思维也学会了,对于国学智慧的丢弃或许也是现在越学思想越僵化的原因吧。当你我都在盲目自信,自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的时候,又有谁真的关注过“做事必先做人的重要性”。

    很多比较活跃的同学,他们会错误的以为,做人就是吃吃喝喝搞社会关系,把腐败那一套当成了是社会做人的法则。我有一个同学,当时他做了两年大学系学生会主席,很自信自己的口才和圆滑的处事技能,结果到社会上到处碰壁,反而没有那些本分老实的同学发展顺利。在我们国家的传统中,很多东西里面都隐藏着大学问,比如以前用到的那个称,既是一个计量工具,又是座右铭。称杆叫衡,秤砣叫权,只要我们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说的比较常用的就是“权衡”。衡上的点就是你能够达到的标准,秤砣就是决定你在标准上的位置,自己几斤几两掂量一下就知道了。所有的关系也好,还是利益交换,甚至你去搞潜规则贿赂,都不过像秤砣在撑杆上不断的调整位置,达到一个平衡。那个平衡就是我们做人的标准,而在移动秤砣达到平衡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跟人博弈达到互相认同的一个妥协。为了减少以后同学们进入社会走弯路,特别是跟同事相处,和领导相处,和客户相处,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而要认清这些东西,不外乎就是要更好的认清我们中国人的处事习惯和性格而已。给大家推荐去看看曾仕强教授的国学视频,不过目前老先生仙逝后,他的那些徒子徒孙就开始收费了,估计很多视频要想法子去找找,应该有。西瓜视频上面有一些短的片段剪辑,听起来也蛮好。

    大学生也有几个容易犯的共性错误,一个是喜欢一根筋的较真,在他们眼中,非黑即白。这就如同我们以前在一些正统的书籍中看见某些历史人物的故事都是如白玉那么洁白无瑕,结果后面挖掘出来的报道,原来那些不过是为了某些需要而虚构的。看问题和做事情,需要多换位多角度的去观察,不要以偏概全,可能对于自己还是有好处的。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发达,很多谣言和假信息更加需要鉴别,防止被洗脑。第二个是能够容下自己感觉看不顺眼,或者不好的东西。这个社会结构复杂的很,各色人物都有,人性和人心就跟动物界不同等级的动物差不多,都是相生相克的,没有必要为了救山羊就把狼杀光,然后山羊反而没有了劲敌免疫能力下降,生存能力反而不行。所以这个社会,存在即有他的合理性。

    毕业就失业

    临近毕业的时候,才会发现对以前时光的依恋和不舍。对于家里有工作路子安排的同学比较淡定一些,而另外一些同学暂时没有勇气走出去,干脆考研继续呆在校园这个避风港里面。剩下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专业课程学的又极其普通的,此时真的有些茫然。当然,学校一般会留出半年时间给同学们缓冲。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可以在哪些行业中有发挥的前途,大多数都是去招聘网站上面看有没有要自己这个专业的岗位,有点带有招技工的那种感觉。都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在冒险用青春去试行业。对于那些行业的情况,根本不懂得分析,甚至连正确的简历都写不好,本来自己有很多优势,却非要用那些无用的证书去凑数字。就是学校里面有就业指导处,大多数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估计他们最大的功劳就是出去拉一些三流的企业进来摆摆摊位(那些名校里面的招聘估计都是一些好点的企业吧),然后等你实习完了,给你盖一个通过实习,便于后面审核拿毕业证。

    按理说,就业指导处应该是统计各个专业的学生,把历届学生的就业行业情况要基本统计一下,然后分析一下招聘网站上面的企业用工条件。一方面要跟招聘平台或者那些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派遣关系,另一方面,对于相应的基础办公技能再培训也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有些同学毕业了,连个PPT都不会做,方案都不会写。那么这个时候,就业办的人是不是应该出一定的费用专门跟社会的机构进行合作进行培训呢?甚至跟一些企业合作,先从学生的简历这关入手,完全按照公司里面那种状态进行模拟训练学生面试。其实这些行为,在平时一些公开课就应该行动起来,不要等到最后,临时抱佛脚,让学生们没有了补救的机会。

    有些同学会考虑自己创业,不过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如果在大学几年中,重来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企业,或者没有跟过任何项目,还是建议先进一家公司全方面感受一下企业的商业运作比较好。毕竟我们很多商机和资源,包括项目具体如何落地,他中间包括了一系列东西,不是单一的一个想法就可以成为商业行为。学校里面那种创业指导,有他的局限性,要知道实验台上的操作跟社会化量产有太多区别。开一个小店,只需要办一个个体户执照就可以了,而办一家商场需要物流、品控、人事管理、安保、消防、税务、营销等等。听过一些创业比较成功的人士分享,说是如果要创业,最好跟着一家小的创业公司走一遍,把里面的所有套路都经历过一遍。

    而要稳定选择高工资的同学,可以去那些大公司,先去里面镀金,然后带着大公司完善的经验到小公司去做管理层。即便这样,也不要忘记随时保持学习的劲头,不断的往上累积自己的人脉资源,防止年龄大了,反而被新人替代掉。

    我在问答网站上面还看到过同学在问,毕业后是应该回到自己的5线城市老家发展呢,还是应该去大城市里面闯一闯?说句实话,不建议独自一个人往一线城市里面跑,最好可以投靠一线城市的亲戚或者关系靠的住的人。一线城市虽然机会多,但是挑战人的地方也多。首先,他不像其他的城市有些工作,能够给你足够的缓冲期,就是有人带着你做工作,一旦感觉你的能力无法达到他们的利益标准,可能很快就把你开除掉;再者,一线城市的房子贵,并且好一点的房子还难找,很多都是被二手房东垄断的做了群租房。如果自己不是在一线城市毕业的学生,你又没有工作经验,公司又不包吃住,压力会非常大。能够找一个暂时居住的地方,好歹把吃住问题暂时解决一下,并且有一个熟悉这个城市的人给你指点一下,你会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先在一线城市里面待上一年,感受一下那里的节奏和氛围,至少把自己的见识增加起来。如果到时候实在感觉不适合,可以回到老家发展,在一线城市待的过程中,想必你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就是回到老家也有很多就业的优势。

    还有的同学犯的是选择性迷茫,同时有一个国企的offer和私企的offer,不知道怎么选择才好。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要从以下的方式去思考一下,综合权衡一下吧。第一,是看这个单位能够给你带来的综合收益,有些国企我们表面上看,他的工资远远低于私企,但是他的福利远远高过本身的工资,包括发展前途和人脉资源,这些头部权力资源是私企里面无法接触到的。第二,你要看看单位里面能不能学习到比较核心的技术的机会,还有这个行业的发展机会如何。比如做互联网技术应用,国企比不过私企,而像中医这种不需要创新的技术,公家医院肯定比私人医院的技术能手多。在行业方面,最好避开那些夕阳行业。我们说的夕阳行业,你要看社会需求,不要光看市场流行。比如还是拿中医和西医做比较,看起来中医是夕阳产业,但是从效果长远来看,好的中医越来越少,这个将来肯定是一个吃香的行业。

    大学只是学习的一个起点,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长跑赛。所谓的职场规划,不过是一个理想化的想法而已。提前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才会做到有的放矢,临场不乱,随时保持学习新知识和好奇的心态,才可以让自己在职业的赛道上走的更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象牙塔中的人才流水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rq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