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题总是离不开抒情,无论怎样的题目,最终都会落脚到抒情。我们在答题时,一般首先要判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即技法定位;然后进行运用与阐释,最后一定是指向抒情的。品味与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成为我们读一首诗的主要任务。而诗歌,则将所有抒情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简单明了。因此,我认为初中生向诗歌学抒情是一种比较实用又最合适的途径。诗歌中的抒情方式既可以运用于写作,又可以用来解答诗词鉴赏题。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中就有“学习抒情”。教材中提到,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那么,如何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呢?教材中并没有一一列举,因此,我将以初中阶段统编教材中的古代诗词为例,引导同学们快速正确的区分与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并通过大量的典型例子帮助大家了解间接抒情的种种方法,并练习在中考诗词鉴赏题中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直接抒情的诗歌往往有某个句子,或者某句中的某个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只需要寻找这样的词或句就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就直接表达了作者为国家慷慨赴死的决心。再如: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些诗句无需借助任何媒介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诗句中的某个词点明情感,比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断肠”这个词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因为断肠的意思是形容悲伤到极点。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思君”二字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当然,诗歌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诗歌是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的,比如下面这两首诗,你能说说它们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吗?
送温台[唐]朱放
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
人生一 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
雨夜[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 滴破思乡万里心。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都有直接抒情。第一首“何必”表达了面对别离的豁达,对朋友的宽慰;第二首“思乡万里心”,直接点明是思乡之情。不同的是第二首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无端一夜空阶雨”。“无端”表幽怨之情,“一夜空阶雨”如同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烘托思乡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