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算得上是知识付费元年,知乎推出知乎live,分答,豆瓣推出豆瓣时刻,逻辑思维推出得到app,喜马拉雅推出各种名师课程…两年过去了,没有了当初火爆的学习冲动,依然有很多音频视频类付费产品陆续冲入市场,像高晓松老师蔡康永,马东都做了一系列的付费音频节目。之所以会出现这类付费产品,一方面首先取决于互联网的疯狂发展,打破了时间性场景性的限制,同时基于在线教育的发展,我们开始习惯于在网上学习。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经济转型期间,大家都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焦虑未来的不可知性,焦虑目前自身的脆弱性,越是上网,越感知道互联网的无限,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于是就更加的焦虑,而这类带着学习皮囊的付费产品,正好抚慰了我们的焦虑,购买之后就会产生自己学习就会变强大的幻觉。
1.淘宝是购物心理
网上有很多人吐槽,说,买了知识付费类产品之后,花了多少钱,什么也没学会,一点收获也没有。
这种吐槽现在是一抓一大把,这些吐槽连起来看就会发现,完全就是淘宝式购物心理。
你为知识付费,付费的是别人脑袋里的知识,并不代表你付费之后,别人脑袋里的知识就直接转换到你的脑袋里了。
知识本身就是无形资产,他不像你去买块牛肉,可以称他有几斤几两,他也不像你买了一条裙子,到家可以试一试,好不好看,合不合身。你去读大学的时候交了大学学费,你会纠结大学四年交给你的东西值不值这个学费吗?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首先他是不会后悔花钱去读大学的,其次,在这个基础上,他能意识到大学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扳着指头细数。
很多人进行知识付费,就和在淘宝上买条裙子一样,付费之后,一口气全部听完,然后对着镜子看自己,我也没有变成像名师那样的人啊,知识付费根本就是在坑人,差评。你在淘宝上买条裙子,都还有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你怎么能期望这样无心的东西你听过一遍之后就能立马达到讲述着那样的水平呢。
如果你享受一键下单收到货的快感的话,那你最好还是放弃支持付费,选择在淘宝上购买小商品吧。我敢保证,淘宝购物更能抚慰你的焦虑,而不是知识这样漫长的东西。
2.知识为什么要付费?
很多人在质疑,知识为什么要付费,互联网难道不就意味着免费吗?
(1)免费只是开始
互联网的初创阶段,确实在打着免费的口号,这就好比一家餐馆开张,会推出前20名免单的活动,那餐馆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免单吗?餐馆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和吸引流量罢了。互联网亦是如此,只要流量集聚起来了,那就不是单纯的免费时代。
当然肯定会有免费的东西,就如我所说,免费才能吸引流量,在各大公司竞争的同时,免费更是基础。可是收费,才能划分质量的等级,这就好比奢侈品和义乌小商品的质量,那绝对是不一样的。
(2)价格区别质量
造成社会不平等的绝大因素就是信息不平等,每个人站在不同的平台,接收到的就是不同的信息,磨练出来的就是不同的思维,影响了做事不同的效率,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生活质量的差距。
虽然互联网打破了一定的不平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但是你要相信,高质量的信息都不是免费的。金融界有咨询行业,投资界也有专门的战略顾问,做咨询和顾问行业的,都是有专门的人才每天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总结信息,提供专业的报道,这些精确的报道都不是免费的。越往上走,,处在顶尖的信息价格就越高。
这就好比炒股,玩一级市场的是一群人,他们掌握着上层信息,玩二级市场的又是一群人,他们掌握着,二流三流,甚至四流五流信息。
你愿意花钱在大学里听一个老师打屁吹牛,你也不愿意花钱听公园大妈聊市场经济听出租车司机侃国家政治,因为你自己都清楚信息是不等价的。
有些人有个律师朋友,就把这个律师朋友当成了信息提取器,一旦有法律疑惑就追着别人问问题,并且理所当然的觉得不会花别人太多时间。那你为何不去问你爸问你妈呢?为何要追着你的律师朋友不放,你自己也清楚你的律师朋友拥有比你爸妈更专业的信息。律师朋友回答你一个问题,是要动用他读了十多年的寒窗,工作了几十年的经验,调动他专业的分析思维,回答你常人做不到的回答。你难道不应该为这样的咨询信息买单吗?
有一个设计师说过,你不光是在为我花两个小时做ps的设计图买单,你还在为我去过的每一个国家,看过的每一场电影,喝过的每一杯咖啡买单,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促成了我现在两个小时为你设计的设计图。说的很文艺,但道理不过如此。
3.鱼龙混杂的内容提供平台
目前是只要能做出内容,推出的平台,基本上都会做出付费产品。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你会见到很多包装成名仕的产品,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名师,也许你会见到真正的名师,但他们也只是泛泛而谈。
有些平台贩卖的付费产品,从营销上来看,就是在大力宣扬焦虑,拼命的告诉你,你有多么的无知,你需要学习来强化自己,找准了你焦虑的痛点。当你兴奋的购买之后,快速的听完之后,又回到了现实,发现自己没有一秒变超人,你就开始骂街,骂付费产品骗人。
其实这个就好像鱼有家餐馆开张了,有的消费者看一下宣传报道在门口转一圈,就知道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店。有些消费者要走进店去点上几道菜,吃完之后才清楚。有些消费者吃了一顿还不清楚,要吃上两顿三顿,直到拉肚子,吐血才清楚。
如果这家店把这个地区的消费者都得罪完了,那么他要想再盈利的话,只有两种方式。第一,换个地方,再到另一个地方去做营销拉客。第二,转型升级,至少做出不让人吃了拉肚子的产品,接着再为客人做出个性定制化产品。
换在知识付费平台的话,他们的第一种方式就是,一二线用户对他们不感兴趣了,就接着往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深入发展。第二种方式也是转型升级,做出优质类的产品,不再靠营销拉客,从单一的卖出产品发展到跟踪培训,为用户定制目标,监督学习,反馈成果等。
5.我们如何利用好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的市场鱼龙混杂,如果我们想要,购买知识付费类产品的话,那就需要理性一点。
(1)摆正心态
要为知识付费,首先你要认可别人为这款产品作出的劳动,你要认可别人脑中的知识。不要有那种听一首歌用一张图片,为什么要付费的心理,有种你自己来试一试。
你购买的知识,转换率是非常低的。比方说我,我买十本书,买回家真正翻阅的只有五本书,五本书里看完的只有三本书,三本书看完只有一本书记得大部分内容,一本书里只有一章节的内容会对我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认可产生影响。你购买的知识产品,转换率能达到10%,就非常厉害了。所以你购买的知识产品,飞速听完之后,并不会一秒变超人,要想一秒变超人的话,你只有去淘宝上买一条红内裤。
(2)从你的实际出发
各个平台都会推出各种技能培训类的产品,我个人观点是,一定要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出发,认真审视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你看着周围人都在学英语,然后你也是跟着学英语,因为大家都说以后英语会大有用处。如果你以后的工作就是百分之百没有用到英语,你也不会出国留学,你就算出国旅行也会有翻译,那么告诉我,除了个人爱好,你为什么还要学英语?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上ps课,每周有课,每周有任务,边学边做所以学的非常快。可是一等到毕业,几乎所有人的工作都没有再用到ps,那些非常牛叉记忆深刻的操作步骤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一个同学在大学期间做ppt称得上全班之最,毕业之后做了现场制片,这项工作基本上全在室外工作,完全不会用到电脑。而另一个在大学期间的ppt白痴进入职场写字楼工作之后,三个月摇身变成office king,他做的ppt已经甩了当初我们的全班之最好几条街。
这种技能,一定是要边学边做,热炒热卖才学得好,甚至才学的会。只有工作和生活当中,有任务和压力督促着去学习,才会有效果。
蔡康永老师说,18岁的时候不好好学英语,28岁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偏偏就是要英语很棒,因为你18岁没有好好学英语,所以28岁和这份好工作失之交臂。这使得很多年轻人都在拼命学习各种技能吧,大家都不想失去机会。
那么换个说法,18岁的时候,你拼命学习英语,等到28岁,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等着你,可是这份工作需要你会挖土机,你是不是又在后悔18岁的时候好好学英语,却没有好好学挖土机?
这个世界上的技能有成千上万种,你怎么可能把所有技能全部学会。社会在变化,你自己也在变化,特别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个人不会订超过三年的计划,因为我不确定五年之后还在当下的行业。学习肯定是持续的,但不是单一的,最高效的,是从当下出发。
如果你现在每天骑着电驴送着外卖,晚上拼命地学习企业管理,我想问你,你是明天就要当ceo了吗?你说明天当不了,并不代表以后当不了,那我只能说ok你牛逼,你还可以去学习一下如何预防老年痴呆,因为你总会老的,对吧。
(3)知行合一
成功学书籍,成功人士做的知识付费产品都会大受欢迎,因为大家都渴望成为成功的人。可是大家付费购买后,飞速的阅读完后,对着镜子照一照,发现还是原来的自己。你购买王健林的《万达法则》,你购买小米的《参与感》,你手上有一个万达,有一个小米等着你去操控吗?你能操控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指望听完成功学道理后,就能把你开的面馆,蛋糕房一秒变成万达,小米。你学习的不过是别人的成功经验,也许这些经验会给你带来启发,你能将它们吸收再转换到你的操作过程当中。也许它们只如睡前故事一样,温暖一下你的内心,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到了王健林,雷军差不多的水平,或者相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才真正理解《万达法则》,《参与感》讲述的道理。
道理懂得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同样应用于知识付费。很多人热爱巴菲特,学完与巴菲特相关的知识付费产品扣,觉得这些道理都是废话,不过就是在讲投资要做价值投资,不要投机,选择一个好公司,在合理的价格买入股票,耐心等待。这些你都懂,不用去学,所以你觉得买完付费产品之后,一无所获。
可是等到你自己投资的时候,你又是什么样呢?盯着暴涨的股票看一圈,盯着暴跌的股票看一圈,看看论坛评论,听听各种八卦,到底买哪支好呢?然后找到一只暴跌的股票,企图抄底,买入之后天天心急如焚的盯着看,怎么还不涨?就期望等着一个涨停,然后短期内抛售。
现在你知道你和巴菲特的区别了吧,道理大家都懂,人家就是按这道理行动,然后再不断总结,在行动。而你呢,每天都可以总结,但行动依然我行我素。有些人天天都在打嘴炮,而有些人就是说到到。你既然买了知识付费的产品,只要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产品,你就要去实践,就要去试错。
(5)学会利用框架
这是付费的很多产品,所讲述的一个技能,或者一个专业的领域,名师讲解大多只提供一种框架,一个思维模式。就好比一本书,只有目录,没有全书的内容。可是会看书的人,只要看到目录,就大概知道全书的内容。
初中高中教育就是老师会系统全面的教授知识,一丝不苟,并且监督学生做练习,作业反馈给老师之后老师再纠错,老师在为学生总结。如此反复学习,学生是被动的,这也造成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状态。
真正的学习应该像大学教育那样,大学教授只会提供一个方向,告诉你学习的框架,你要照着这个框架自己再去学习,做延伸。
知识付费就是如此,它只提供一个框架,或者一种思维模式,你要带着这种框架和思维模式,再去深度学习。很多吐槽知识付费没有什么卵用的,不是知识,没有卵用,是你本身就没有去用。学习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学习的框架之后,必然还要进行深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度运用,那你所购买的知识付费,才会发挥低微的转换效果。
有人就会问,如果知识付费的产品,只提供一个框架和思维模式,那我为何要去购买别人的行为框架和思维模式?我不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当中总结呢?如果你自己能够总结,那当然最好,可偏偏就是有些人不善于总结,甚至有些人的生活和工作,就是不如另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丰富。我们所付费的,其实就是那些比我们丰富的人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罢了。
5.知识付费类型多样化
上面提到的可能大多都是技能培训类的知识付费产品,但目前有很多产品是文化类的。我比较偏向于购买人文类的产品,比方说,有些名校老师讲授的人文类课程,历史类或者天文学类。我认可这些教授讲授的专业知识,所以我愿意为他们花钱。非要说我进行的知识付费有什么收获吗,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有形的收获,不过是充盈了我的生活罢了。
总的来说,知识付费是一门工具,我们是可以好好利用的,但我个人的建议是,进行知识付费,就不要带着淘宝购物心理,从自身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出发,理性选择。
嘿,关注我
负责解救你枯燥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