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个谎言有点意思
我们都知道谎言加个善意有它的积极作用,要会说这种谎言却不是个容易的事,它要违心地掩盖真相地说,它要安慰听的对象,要让听的人心里舒服,是临时的,有时效性,有针对性,说好它是考验人的。
这两个谎言是小宝爷说的,我觉得有点意思。
昨天晚饭后,本来以为可以晚饭能吃的包子,酵母发的不好,只能饭后做。我做好的包子,可能是由于温度,由于酵母素放的少了点,包子生坯,总饧发不到圆圆萱萱的样子,先采用锅内加热,篦子放锅内饧发,接近一个多小时,生坯子还是硬硬的,一点不出现活性,再用吹风机对着吹,往常这样吹个两三分钟,明显地看到一点点地变成圆圆的样子,可今天依然没有出现萱软的情况。
此时,小宝喝了牛奶后,非要让我给她讲故事,她点名谁,必须是谁,不要小宝爷讲,要我讲,必须我讲。我只好匆匆忙忙地不再折腾这包子生坯,直接放锅里蒸。看锅上汽,计时,关火,再停滞五分钟,开锅凉包子等工序,交全权给小宝爷处理,我进入给小宝讲故事哄他睡觉的程序。
小宝瞌睡了,我记挂着包子,问小宝爷:“包子饧得怎样?”他说:“好着哩,圆着哩。”我希望是圆的,也就以为真是那样圆的,也懒得去看。
今天早上,包子的真相大白,哪里是圆的?它一副生硬的脸孔,面皮发亮,像人生气时的嘴脸。我拿着它,自我总结:“天冷了,酵母要多放一点,馅料要加热,吹风机多吹一会。”小宝爷说:“好着哩。烫面包子不吃了?”他学会了为我开脱,有进步。婆婆一边吃一边实话实说:“你太着急,泛的时间不够,没泛好就烧哩。碱面放得少,盐不出头。”一下子找出了问题的所在。我心里说,好我的妈哩,你根本不知道我等了多长时间,用酵母蒸包子还没用过碱面,至于盐的量我不会达到你的标准,若觉得不够咸,可以给调味汁里多放点。但这些思维活动,我不辩解更不会给婆婆解释,就让她那样认为好了。母子语言的对比,可以看出善意谎言的内心宽厚。
第二个谎言,是小宝爷说给小宝的。早上洗脸,卫生间有一只不动的蟋蟀,住在一楼,它可能是从下水道钻出来的,小宝看见了,破案似地问:“爷爷,谁把蟋蟀踩死了?”小宝爷说:“今早,蟋蟀把我绊了一跤,蟋蟀给拌死了。”小宝一听,根本没有思索,原话转述给我,还笑笑的模样,是不是被那个“拌”字惹的,没来得及问,她要去上学。
人不断成长,包括年龄大的人也不例外。原来小宝爷不重视这样善意的谎言,一般都是实话实说,至于说后他人的心理反应如何,也考虑地少,可老了老了,竟然会说话了。这,就算作一点小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