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写手都期望写作中产生心流的状态,之所以很少或没有体会到,是因为对所写事物的存在,还没有深刻的感悟。
感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感是指物质的身体觉察到的事物。
比如:现实中酸甜苦辣咸的味道,红黄青蓝紫的颜色,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等。
悟是指思想意识对“感”的事物及其存在进行判断、思考、总结和提炼的过程。
比如:酸甜苦辣咸的差别及用途,红黄青蓝紫的特点及寓意,以及对亲身经历的对错、好坏、关联等加以反思、引申和总结。
经历的再多,不经过大脑的反思和感悟,也不会形成清晰的,合理的,有价值的观点或观念,自然不会对写作形成大的帮助。
我喜欢写作,经历也很丰富,平时也很想写,但经常是写着写着就感觉无话可说了,或者词不达意了,或者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了……于是半途而废。
但当我今天下午写我曾经非常美好的、一直魂牵梦萦着的、有着切肤之感的那段经历时,就体会到了心流的状态,不知不觉中很快就已二千多字,而且意犹未尽,还有心把它构成部小说。
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想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大家。
其实好多好多的道理,我们都懂,之所以不能很好的活学活用或说学以致用,问题还是出在“悟”的环节。
想也是悟,但层次差别大了,想是针对现实层面的悟,而悟 则是针对存在层面的想。
所谓存在就是无限的可能。人一切可能的场所,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都叫存在。那么悟,就是对这种无限可能的思考。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空中飞翔的鸟群时,会怎样?
有的人熟视无睹,有的人一瞥了之。
有的人想: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又要飞去哪里?
有的人悟:它们还是我前几年看到的那些鸟吗?它们的头领是谁?它有“妻子”吗?它有“孩子”吗?它的孩子长大后还会是头领吗?………
由鸟及人,多问几个看似无厘头的为什么,其实是对存在的思考,这即能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又能悟出人之未见,人之未想但又存在着的可能。
昆德拉把小说家称为“存在的勘探者”,他说“小说不研究现实,而研究存在。发现人的这种或那种可能,并把它画出存在的图,就是小说家应做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