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陈村《给儿子》3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80年代,这种情感似乎不合时宜,但“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的主题无疑具有某种警世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摈弃喧嚣、思念净土的思潮,在“知青族”作家中相当普遍——张承志的《金牧场》、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孔捷生的《南方的岸》都是证明。这股思潮,显然折射出了时代精神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侧面,一个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也并不鲜见的侧面——为赫尔曼·黑塞、塞林格、艾特玛托夫并由他们而上溯到卢梭、托尔斯泰所不断奏响的一个永久性主题。
陈村是一位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作家。他最崇拜的作家是鲁迅。鲁迅那冷峻的文风和悲剧意味极浓的性格与陈村的坎坷人生体验有内在的契合之处。但正如悲观的鲁迅也写出过洋溢着温馨氛围的《社戏》一样,写下了《我曾经在这里生活》那样悲凉彻骨的作品的陈村也写出了《给儿子》这样深情无限的忆旧之作。这是耐人寻味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和《给儿子》都是以插队生活为题材,但前者悲凉,后者温馨,由此可见陈村人生体验的丰富和他善于多角度观察人生、思考人生的不凡功力。值得一提的是,《给儿子》这篇难得的佳作却不知为什么远远不如他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一天》那么引起评论家们的议论。
陈村,原名杨遗华,男,回族,生于1954年,上海人,早年家境贫寒,梦想当诗人。中学时代开始练笔,并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1971年赴安徽无为县农村插队,笔名“陈村”便得自插队村庄附近的一座水库——陈村水库。1975年因病迁回上海后,入里弄生产组工作,至1978年考上大学学习政教专业,并开始发表小说。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是当时会员中最年轻者。1985年成为专业作家,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从前》,中篇小说《蓝旗》《走通大渡河》《少男少女,一共七个》《美女岛》《象》,短篇小说《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一天》《死——给“文军”》等。
陈村历经坎坷,作品大多富于悲凉意味,死于非命是他小说中一个常见的主题。陈村又是个富于探索精神的作家,自道“经常处于‘打游击’状态……总想试试没写过的。从没行进在文学潮流的主旋律上。”他的小说取材广泛,风格多变,既有催人泪下的写实力作,也有寓意隐晦的荒诞之作,既能深沉,亦善于调侃,显示出对人生的广泛体验和深刻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