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此之《芳华》,彼之芳华

此之《芳华》,彼之芳华

作者: 老糯米 | 来源:发表于2017-12-31 13:20 被阅读0次

    从电影院出来,我愣愣地有点没回过来神,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刚在我眼前播完的那一场电影,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又不太一样:前半部分太“严歌苓”了——七、八十年代的气息,军中生活,普通人的光华岁月;但后半部分又太“冯小刚”、太“戏剧化”了——就像影片中中越战场上四处横飞的子弹,就是打不到主角的身上。作为半个严歌苓的书迷,我心里是有些抱怨的,但剧末赫然“编剧:严歌苓”几个大字,也只能作罢。回来之后赶紧翻出严歌苓这部小说,读完之后,对电影才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很多人说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乱”,这一点我是有同感的。首先是电影的布局问题,选择了“双女主+单男主”的模式:口述见证者萧穗子、主线穿插者何小萍和刘峰。一般来说双女主的设置只能着力在这两个角色上面,但萧穗子的口述者身份又让她在电影中时有时无的存在感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而强行将何小萍和刘峰的身世命运从头到尾联系在一起,又打破了严歌苓小说中惯有的“去故事性”;再者,电影中的何小萍虽然深得刘峰照顾,但中间部分又在刘峰的生命中若有似无,导致了整部片子完整地被切割成了“文工团的日子”、“战场上”和“中年危机”三个部分,像是三部互不成文的电影;再者,严歌苓对于人性、感情力透纸背的描写,是电影里空洞的独白和萧穗子眼神里的东西所没有办法诠释的。更不要提电影里面频乱出现的感情线和毫不相关的其他角色了。

    总之,冯导想要的太多,而不达严老师一字一句。

    浅读过严歌苓几部作品,其实从第一部《一个女人的史诗》就开始喜欢上她的文字了。那个时候的我刚从一些“消极文字”中走出来,看到严歌苓对一个女人对生命中热爱的描写,觉得很是惊异——那几乎应该就是一个女人全部的内心独白吧,竟然还能跃然纸上。严歌苓所用的比喻是我最喜欢的,她是为了描写一个拥挤的大家庭,能够写出“狗尾巴都是上下摇的”的女作家,卓见她的内心是如何细腻。严歌苓是一个善于工笔的画师,好像所有站在她面前的人,但凡被她窥得内心,便再也无所遁形了,她的笔会把你里里外外翻检一遍,临摹出来的样子在你看来像在照镜子。她善于写感情充沛的小人物,而小人物最是难写。

    萧穗子、刘峰、何小萍的芳华逝去了。每每在书里或电影里过一遍别人的人生,我都感到自己的急迫和求索。我不想活成任何人的样子,但芳华如流沙在手中漏失的日子里,我在仓皇失措中明白我总得活成什么样子。在垂垂老矣的日子里,是抱憾还是有好故事可说,全在我今日的抉择,而抉择中,芳华又在逝去了。

    此之《芳华》,彼之芳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之《芳华》,彼之芳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ao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