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f03e9f68be50b4fb.png)
本篇内容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依据,讲述西周礼乐制度中贵族服饰的规定,呈现出的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壹、周代贵族命数
《周礼•春官•典命》:
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誓,则以皮帛继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同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眡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眡其命之数。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dcedc009bd83f0d6.png)
注:贵族身份等级的量化,是服饰符号设计的依据。
贰、吉服的等级及服饰配制
《春官•司服》: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必)冕;祀四望山川,则毳(翠)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吃)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可见,王的吉服为冕服,共6套,分别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吃)冕、玄冕。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亦有冕服,但公有衮冕以下5套,侯伯有鷩冕以下4套,子男有毳冕以下3套,孤有絺冕以下2套,卿大夫只有玄冕1套。这些都是公至卿大夫朝觐天子以及助祭的时候穿着,除了二王之后(夏、商之后)的诸侯,自己祭祀的时候都穿着玄冕。自己家庙的时候除了孤穿着爵弁服外,其余卿大夫都戴玄冠(委貌冠),穿朝服玄端。
一套完整的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黻、带、佩、笏、屦(句),而身份及场合的差异就依靠在这些服饰构件上的视觉符号加以标识和区分,实际上服饰之所以最终能够形成国家政治制度,正是因此服饰作为一种与人相随的物质形态是可以加以设计和建构的,形成人的身份符号。
(1)章旒(流)的等级体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9701815cd6c07f20.png)
(2)韠(必)的等级体现
韠,也叫蔽膝、黻(福)等。上有纹样,可辨识等级。《文献通考》中认为“韍(福)或作黻,冕服之韎(妹)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禹、汤至周,增以画文,後王弥饰也。由取其仁可仰,火取其明,龙取其变化,天子备焉。诸侯火而下,卿大夫山,士韎(妹)韦而已。”这样从天子到士分为四等,天子为龙、火、山3章;诸侯为火、山2章;卿大夫为山1章,士没有纹饰。
鞸(必)的式样依据身份不同也有所区别。《玉藻》:“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韠的上缘和下缘各五寸可以剪去(称作“杀”),再用其他的材料拼接,上缘称作“领”,用爵韦,下缘称作“纯”,用生帛。左右边缘“纰”,材料用爵韦,宽度为六寸,折其中间而为之,表里各三寸,施在领、纯之间。这些接缝中如果加以五采做的绦,称为“紃(寻)”。如此,天子、公候、大夫、士的鞸的样式就区别开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59b07491a733a886.png)
(3)带的等级体现
大带成条状,用以系束在衣外,有装饰和约束的作用。大带的材质为罗,宽度为四寸,长度为系好后下垂三尺,带的边缘用锦加以装饰。大带主要利用颜色、尺寸、工艺等方面区别身份。天子的大带面为素色,里为朱色,四周都用缯采饰;诸侯的大带表里都为素丝,四周都用缯采饰;大夫的大带表里都为素丝,但只在纽和垂下的部分加以缘饰。士的大带用熟帛练,两边只是缉缝。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84dbf3b747a37212.png)
(4)笏的等级体现
笏也是因礼制的需要而产生一种服饰,同样也要区分等级。荀卿曰:"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 天子笏称为珽,或者称为大圭,长二尺,上面往下六寸削成方头,诸侯的荼上面修成圆,大夫的笏上下都修成圆。因此,笏是大夫所用之物,圭是天子所用,视为礼器。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9bb7219ee7d094bc.png)
(5)屦(句)的等级体现
王和王后礼服中的鞋,后来单底的鞋称为屦,双底的鞋称为舄(细)。郑玄认为天子有三种舄:赤舄、黑舄、白舄,王后也有三种舄:玄舄、白舄、黑舄,黄屦、白屦、黑屦则是外、内命妇的鞋。舄与衣裳需要相配使用,《士冠礼》曰:"元端黑屦,赤絇(渠)繶(易)纯;素积白屦,缁絇繶纯;爵弁纁屦,黑絇繶纯。"王及后之赤舄,皆黑饰。凡屦之舄如绣,次也黄屦白饰,白屦黑饰,黑屦青饰。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4494d4735687178c.png)
叁、凶礼中的等级及服饰配制
周代十分重视丧礼,由于五礼中只有丧礼的主人并非本人,而是由其后人来操作,因此更加注重秩序的严格性。依照周礼,丧礼分为验、复、敛、殡、葬、守。关于丧服,《仪礼丧服》中有记载,共分为五等:斩衰(催)、齐衰、大功、小功、缌衰。这五等丧服,形制有所不同,根据穿着者与死者之间的尊卑及血缘关系的远近而确定。臣子为王服丧用斩衰,为王后服丧用齐衰。若嫡子去世,王服斩衰,若是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去世,则服齐衰。
斩衰由裳,苴(居)绖(叠)、杖、绞带,冠绳缨,菅屦组成。衰亦作缞,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斩衰裳用每幅三升或三升半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简陋粗恶,用以表示哀痛之深。
苴绖(叠),指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杖,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竹制,高与胸齐。绞带,是以绞麻为绳作带,与腰绖相似。古时祭服用带,有大带、革带之分,革带用来系韨,大带用丝织品制成,加于革带之上。丧服中的绞带代替革带,腰绖则代替大带。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制作。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ec4264937c9d1006.png)
如持丧者是女子,绖、杖、绞带、菅屦与男子相同,但不用丧冠,而是用一寸宽的麻布条从额上交叉绕过,再束发成髻,这种丧髻叫做髽(抓)。髽用一尺长的小竹为笄,叫做箭笄。另外还要用粗布包住头发,叫做布总。女子的外衣原先都是连裳于衣,斩衰裳也无上下之分,连为一体。
齐衰:为第二等丧服,又分四个等级: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齐衰三年丧服由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组成。疏有粗意,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制作的,较斩衰所用略细。齐谓衣边经缝缉而显齐整。牡麻绖是用不结子的雄麻的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也包括首绖、腰绖两种。丧冠所用麻布也较斩衰略细,并以麻布为缨,叫冠布缨。杖用桐木制作,叫削杖。布带为麻布所作,用如绞带。疏屦也是草鞋,但用细于菅草的藨草、蒯草编成。妇女则无冠布缨,代以布总和用柞木制作的恶笄,仍梳髽,其余同男子一样。
齐衰杖期丧服与齐衰三年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丧期较短.齐衰不杖期的丧期与齐衰杖期没有区别,都是一年,丧服则有两处不同,一是不用杖,二是改疏屦为麻布制作的麻屦。齐衰三月丧期很短,仅为三月,丧服与齐衰不杖期基本一致,只是改用麻布制作的麻屦为用细麻绳编成的绳屦。
大功:又次于齐衰一等。大功的丧期为九个月,丧服为布衰裳,牡麻绖,冠布缨,布带,绳屦。这里的布是指稍经锻治的熟麻布,较齐衰用的生麻布细密。妇女不梳髽,布总亦用熟麻布。
小功:又次于大功一等。小功丧期为五个月,其服饰是布衰裳,澡麻带,绖、冠布缨,吉屦无绚。小功所用的麻布较大功更细。所谓澡麻,是指经过洗涤的较白的麻。吉屦即日常所穿的鞋,绚是鞋鼻上的装饰,用以系带,小功是轻丧,不必专备服丧用的鞋,吉屦去绚即可。
缌麻:这是最轻一等的丧服。缌麻丧期仅为三个月。当时用来制作朝服的最细的麻布每幅十五升,如抽去一半麻缕,就成为缌。因为其细如丝,正适宜用作最轻一等的丧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