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 第五章:新战略之如此军改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赵匡胤的军改。
易中天:赵匡胤是被“逼”的黄袍加身,所以他就要防止他手下的将领也被逼黄袍加身。再一次吃饭的时候,赵匡胤就提到了这事。
艺凡:石达开们就告老还乡了。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易中天:但这件事不靠谱,在第二章经过,一年后赵普还在拿陈桥兵变说事,劝太祖收回兵权,开始时太祖还很不以为然,岂非前后矛盾?
艺凡:确实矛盾。
易中天:还有个故事,有一次,太祖皇帝拉着石守信那帮人外出打猎,到了树林大家坐下喝酒。赵匡胤说:这里没有别人。你们当中谁想当皇帝,只要把我杀了就行。石守信他们全被镇住,匍匐在地不敢抬头。
艺凡: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易中天:这个更符合赵匡胤的出身经历,以及人们对他的认知。实际上此人就是一条江湖好汉,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嗜赌成性。传说嵩山少林寺三十六路棍法,就是他留下的。双节棍,也是他的发明。他胆敢在陈桥进行一场豪赌,靠的正是闯荡江湖的阅历,还有与石守信他们结拜为“义社十兄弟”的关系。
艺凡:赵宋官家,原本是黑社会老大。
易中天:做贼难免心虚,更懂得贼心思。无论前面两个故事是真是假,太祖皇帝要防止别人黄袍加身都是肯定的。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交出兵权的功臣们都受到给了厚待,不但自己安享晚年,子子孙孙也富贵荣华,以至于在开封城内,纸醉金迷的高消费群体和时尚引领人,就是将门子弟娼门女。
艺凡: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这是原因之一。
易中天:石守信他们被解除了兵权,也是真的。但如果将这理解为对付藩镇,就大错特错。恰恰相反,赵匡胤的安排是让他们交出禁军兵权,出任节度使。石守信是这样,其他人也是,只不过石守信保留了禁军司令的头衔。
艺凡:赵匡胤的第一把火,是夺禁军之权。
易中天:这是有道理的。过去人们往往以为,晚唐五代天下大乱是因为藩镇割据,其实并不尽然。准确地说,应该是晚唐之乱在藩镇,五代之乱在禁军。
艺凡:所以赵匡胤夺权成功,就因为他是禁军司令之一,石守信他们也都是禁军的高级将领。禁军岂能小看!
易中天:藩镇削弱以后,禁军就成了定时炸弹。因此赵匡胤并不满足于人事调整,还要改革军事制度。毕竟,人是靠不住的,制度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艺凡:赵宋官家怎样军改?
易中天:首先是将禁军的司令部,由二司变成三衙。二司就是侍卫司和殿前司,各领一支禁军。赵匡胤则更进一步,又将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为三衙。
艺凡:这样一来,禁军就等于有了三个司令部,他是总司令。
易中天:但,禁军司令部虽然变成了三个,而且互不统属,三军司令却仍然是军人。军人总是有共同语言的,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结成团伙?因此还必须由文官来制约,办法则是将决策权和调度权给枢密院。
艺凡:从制度上讲,枢密院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机关,当然有权制定战略,并调遣军队。枢密院的军权原本夺自宰相,现在又夺禁军兵权。如此集权,谁能保证那猫儿不会变成老虎?
易中天:所以,单单防范中央军还不够,还得提防枢密院。办法则是剥夺其指挥权,交给边将和统帅。
艺凡:这么做为啥没风险呢?
易中天:因为战争时期的统帅都是临时任命的,和平时期的边将又没有自己的军队。不管哪种情况,军队都由枢密院调遣,派出哪支就是哪支。手下没有一兵一卒,边将岂能拥兵自重?就连节度使,也成了荣誉称号。
艺凡:军队虽由枢密院调遣,但天长日久,边将与驻军之间还是会建立联系,产生感情。
易中天:办法则是更戍。也就是说,任何一支军队,在一个防区或战区最多驻扎三年,甚至只有一年就要换防,谁都不会久驻。
艺凡:这样一来,边将与驻军即便想混个脸熟都不容易,更不用说结为死党了。
易中天:三衙也一样。他们管理的兵和将,是调来调去的。枢密院更不行,连军队的面都见不着。这就叫“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所有人都无法结成团伙。
艺凡:我们可以大体上弄清楚宋代军事制度了。中央军平时由三衙养着管着训练着。一旦需要戍边或者打仗,对不起,交给枢密院调度。枢密院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但是部队到了驻地或前线,则交给边将和统帅指挥。就是说,三衙有管理权无调度权;枢密有调度权无指挥权;边将和统帅有指挥权,却不知道手下的兵将从哪里来,能干什么。显然,这些人都不可能黄袍加身。
易中天:实际上,防止第二次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他们军改的指导思想和重中之重,这才始夺军政权于中书省,继夺用兵权于中央军,再夺指挥权于枢密院,可谓机关算尽。
艺凡:赵宋官家可以放心了吗?
易中天:还不能。且听下回分解,自毁长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