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盗版下美国教育学家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的这本著名的家庭教育的书的书名(当然我推荐各老师也看一下,这是一本关于很棒的关于交流的书,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也适用于学校教育)。主要是我觉得这个题目充分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其他家长和身边朋友经常向我抱怨的两个问题,一是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肯听父母说教;二是孩子觉得父母越来越唠叨,有些话都不想跟父母说了。最近向我抱怨孩子越大越叛逆的家长,她的儿子才5岁。作为一个和学生一直有着良好关系的老师和有一个还算听话的孩子的妈妈,我常被别人请教和孩子沟通的秘诀。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只是许多人没有刻意去做罢了。
我把有效沟通拆包含三个关键词:“沟通”、“孩子”“家长”。针对三个关键词,我们分别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们必须意识,沟通是有技巧的,做家长也是有技巧的,而技巧是需要学习的。
当你在面对一个医生的 时候,你是会选择一个笑容亲切心中有大爱关心每一个人但是技术很不怎样甚至有点糟糕的医生,还是会选择一个看着冷冰冰但技术过硬的医生?我想这个事情不需要犹豫吧,我相信大家肯定都会选择后者。为什么他态度不亲切看上去一点都不爱我们但我们还会选择他呢?因为他很专业。因为他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而他解决我们问题的能力也不是他本身就拥有的,是他长期学习的结果。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却会过度强调爱却忽略了专业的重要性。许多家长经常会强调自己对孩子多么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多,包括辞职在家带孩子,包括起早摸黑做家务,包括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但是当你向他们强调爱是需要技巧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嗤之以鼻,“我比这世界上所有人都爱他”,这不就够了吗?答案是当然不够。爱不等于专业,爱不能替代技能。我们作为父母,面对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孩子,怎么能够指望不去学习然后天然就擅长处理问题的能力呢?对孩子的爱是必需的,和这一样必需的是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说到此处,许多家长又会说:“你们是老师,当然是会和学生沟通。我们文化程度不高,怎么学习呢?学不起来的啦。”这个逻辑仔细思考又有误区,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和学历并没有很大的关系,例证就是读博的很多是不善言辞的。我前面说过,沟通是一项技能,只要是技能,那肯定是可以学习的,肯定是有一个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它。就像烧菜做饭,你不一定会因为努力而成为五星饭店的厨师,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为家人烧得一桌好菜。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书店里家庭教育的书那么多,微信上的公众号那么多,只要有心,只要肯学,总会找到方法的。
孩子会变化发展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接受孩子的情绪是有效沟通的开始。
如果你现在很渴,你需要一大杯白开水至不济也是其他饮料解渴,而有一个人,费劲千辛万苦蒸了一笼馒头,又花了三天三夜翻过几座大山递到你手里,你会感动感激吗?很多时候,许多父母就像这个千辛万苦蒸馒头的朋友,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孩子的感激:“我妈妈真烦,她一点不关心我在想什么,只会唠唠叨叨。”听到这样的评价,你是否会十分伤心?你肯定会忽略了一个事实,只有送给别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别人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你的努力。对于一个口渴的人,你千辛万苦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蒸的馒头还不如别人随手倒的一杯水,因为后者才是他真正需要的。有些家长一说起自己的付出就十分激动:“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他?我努力挣钱不是为了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可这真的是他所需要的吗?起码是现在的他需要的吗?也许你的孩子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怀抱,安静地陪伴,或者是带他到楼下公园散个步。你做得再多不是他的需要又有什么用呢?
另外一个阻碍了我们有效交流的是依然是我们的成人视角。孩子心爱的玩具掉了,回家闷闷不乐,如果你是他的父母,你会怎么做?你是会安慰他,重新给他买一个,还是批评他的粗心?如果你买了一个给他他却还是不开心,因为那是陪了他很久的玩具,你会不会认为这个孩子莫名其妙?你安慰过了,劝过了,孩子还是哭,你会不会很挫败,进而对孩子大发脾气?你知道你为什么不能和他好好交流吗?因为你一直在试图否定他的情绪。
孩子可能不需要安慰,也不需要建议,也不需要重新买一个,他只是想让你接受他的情绪,明白他有多难过。我们试着来进行这样一组对话:
儿子:妈妈,我的玩具丢了。
妈妈:恩。
儿子:这玩具陪了我很久了,现在却丢了。当时明明在那的,回去找却不见了。
妈妈:是的,陪了你这么久,却丢了,是让人难过的。
儿子:是这样的,我心里挺难受。
妈妈抱了抱儿子,过了一会。
儿子:好了,妈妈,我现在好多了,我以后一定会更小心,不能再丢东西了。
妈妈:恩。
……
不用安慰,不用开动脑筋,只是因为了解了孩子的需要,接受了孩子的情绪,沟通就变得很简单了。
家长想你的孩子成为什么人,自己先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职场里许多老板对员工的意见不置可否一样,即使员工说得再准确,老板对他的身份不是很认可,对他的意见就不够重视。如果同样的话出自一个权威专家之口,老板可能就会认真听。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身份和你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取决了你的话在对方心目中的轻重程度,很多家长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自己说得明明很有道理,孩子却听不进去。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小时候是不是很听你的话?是不是长大才开始慢慢不听话的?孩子小时候全心全意地相信你,认为你说的话绝对是对的,所以他听你的话。可是等他长大,他开始思考问题,问题就来了。你在玩着手机看着电视从不看书却让孩子不要玩手机不要看电视好好学习,你总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却教育孩子诚实,你总是乱闯红灯乱踩草坪却告诉孩子要做个好孩子,你总是顶撞父母却抱怨孩子不听你的话……如果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一降再降,你的个人信誉和个人品质受到极大质疑,你又指望你在他心中还是那个权威?你怎么还能指望孩子会听你话?
所以,与其抱怨孩子不听话,不肯跟你交流,你还不如好好做你自己。呈现你的能力,让孩子见识你的“厉害之处”,进而对你产生崇拜之情。然后努力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成为一个好好学习的人,成为一个不斤斤计较的人,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说着同样的话,孩子变得听话多了!更更重要的是,孩子也变成和你一样的人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