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注重的是质量而不在意好友的数量,比如微信,从来没有人刻意加很多好友;
社区在意的是关注数量而不是质量,比如微博,比如头条号,比如抖音,博主只在意我有多少粉丝,不在意粉丝是谁。
2.社区的“关注”,本质上只是为了获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
社交的“好友”关系,则是双向建立一种互动关系。
所以从产品结果导向上去看,才有了:建立互动关系,分享信息源;建立互动关系,不分享信息源(微信朋友圈不可见,3天可见);不建立互动关系,分享信息源(微博、头条号);
3.社区更注重内容的产品和内容的阅读,内容生产者生产内容的时候已经设定好自己内容的受众,这个内容就是为了别人而写,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被生产者关注;
对于社交而言,更注重的是建立一段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可以是IM聊天互动,也可以是多人社群互动,也可以是基于某个内容互动(朋友圈回复)。
4.内容的受众范围决定了用户发布内容的目的:
对于社交而言,由于受众几乎都是熟人,用户发布内容的目的,一定是期望展开一段话题交流,微信发朋友圈都渴望被人回复和点赞,这代表的是熟人关系的价值认同。
对于社区而言,用户发布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虚荣心以及强烈的认同感,可以对比一下我们在使用微博发信息和微信发信息时的不同情感信息波动。
5.在社区类产品里,用户想看的一定是高质量的内容,产品机制上应该鉴定何为高质量内容(知乎、头条、抖音的内容机制),并且鼓励生产更多的高质量内容。
6.如何判断社区产品的健康度:
要有高质量的内容
内容要有主题性,内容的主题性要非常明确
内容要公开
7.社区转变成社交,需要将使用场景,发布内容,产品氛围,互动行为,扩展方向,用户关系,用户想看的诉求,共7个维度的调整全面覆盖。

网友评论